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杭州85%的“西湖醋鱼”都来自这个地方,原因和一位“80后”有关……

作者:曹可可 编辑:曹可可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2-05-27 12:58:36
     衬衫、西裤、皮鞋,浙江龙和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开放大学校友张双其现在多以商人的面貌待客,但黝黑的皮肤和爽朗的说笑仍能显露出他的农人底色。
  
  1980年,张双其出生在衢州市龙游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初中毕业后当过木匠、果贩,之后和鱼打起了交道。从卖鱼到养鱼,再到带领周边农户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张总”把一条小草鱼养成了“共富鱼”。
  
  
  
 
  冒险的“鱼王”
  
  2005年,张双其做起了水产经销生意,把家乡龙游的鱼运往杭州售卖。一条在家乡每斤卖4.5元左右的草鱼,在杭州销售价格可以达到每斤6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可观。之后,他把货源从龙游扩展到全省,甚至江西、安徽、山东等省外地区,水产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了杭州的龙头经销商。
  
  200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发现了更大的商机。
  
  一连几天,张双其的摊位上都发生了抢鱼事件,运鱼的车子还没停稳,很多人就一哄而上。但抢的并不是什么稀缺水产,而是小草鱼。
  
  原来,浙系名菜“西湖醋鱼”的原料正是这种小草鱼,重量一般在一斤二两到一斤半左右,做出的口感最佳,装盘也最精致美观。而当时市场上大多供应的是五六斤的草鱼,行情紧俏时,小草鱼就会供不应求。
  
  
  西湖醋鱼
  
  张双其特意打听了一番:普通的鱼一斤6元钱,小草鱼一斤6.8元,每斤有8角的差价。嗅到了商机的他决定转换赛道,以小草鱼为切入口,自己搞养殖。
  
  从卖鱼到养鱼,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当地职业学校的老师告诉他,草鱼养殖中“老三病”(肠炎、烂鳃、赤皮)发病率较高,三病并发后很容易造成鱼群大面积死亡,因此不能高密度养殖。
  
  一户同乡也现身说法:自己一家养了十几年的鱼,转型养草鱼后出现了“老三病”,鱼群全军覆没,自己瞬间倾家荡产,家人也因为亏钱而变得精神恍惚。
  
  张双其没让心里的鼓打太久。2010年,他把批发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在龙游收购了几个破产的渔场,决意做大小草鱼细分市场。
  
  养殖户杨菊红记得,张双其对大家说自己一口鱼塘能养六万多斤鱼,但那时产量最多只能达到两万斤。“我们就劝他别养这么多,鱼等下会死的,不要把钱扔到水里去。”
  
  但结果却让大家傻了眼:张双其竟然还真干成了!
  
  增产的原因是张双其短周期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一口20亩的鱼塘,渔民的草鱼养一年,每条鱼大概5斤,年产约0.75万公斤;而张双其的草鱼只养四个月,长到0.75斤左右就上市,一年轮养两三次,可以收获3万公斤鱼。这一下,张双其后来居上,成了当地养鱼的执牛耳者。
    
  
  但他又是怎么打破草鱼不能高密度养殖“魔咒”的呢?
  
  原来,通过积累的收货和批发渠道资源,张双其了解到江西已经有了高密度养殖的成功经验,他特意去请来技术员,专门解决了关键的增氧问题;与省农科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在鱼塘里装上了排污系统;聘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和宁波大学周岐存教授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开展基因育种优化、生态循环等关键领域研究项目……这也是他不顾反对敢于养鱼的底气:“我不懂技术,但我懂得借力赋能,请专家来帮我。”
  
  
  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开展技术指导
  
  张双其熟稔顾客对鱼的不同需求:大部分酒店需要一斤三两到一斤半,一些招待旅行社的饭店需要一斤一二两,而杭州楼外楼饭店要的规格最大,一般在一斤七八两……在销售时,公司也按照数量、质量、规格把小草鱼进行分类供给,免去下游链条中的许多麻烦。
  
  贴心的整合服务让他与顾客间建立起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杭州大小饭店中的西湖醋鱼,有85%都来自他的鱼塘。由于品质出众,他的小草鱼还“游”进了杭州G20峰会的餐桌
  
  每年200多万斤的小草鱼销售量,带动了全年大宗淡水鱼3000万斤的成交量。花了4年时间,张双其把养草鱼这件事做到了浙江省最大,成了小有名气的“鱼王”。
  
  
  
  “不懂技术的农民 
  咱们最欢迎了!”
  
  “鱼王”富了,前来取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张双其清楚,蛋糕可以一起做得更大,于是免费传授、积极推广自己的养鱼经验和技术。“好水养好鱼”“养鱼先养心”“要把增氧机当成增产机而不是救命机”……一时间,增氧机成了鱼塘的标配,节水、洁水养殖模式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
  
  而随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销售转换到养殖,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冲击着这名中学毕业的农村青年。“步入社会后,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广,越觉得要充实自己的头脑。”
  
  2008年,他进入龙游电大(现浙江开放大学龙游分校),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一员,在学校接触到了草鱼疫苗免疫预防、高密度增氧养殖、生物菌净化水体、轮捕轮放技术、反季节销售等现代养殖技术等更前沿的农业技术。
  
  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浙江开放大学(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试点工作。2007年,学校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式推出“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开设11个涉农专业。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98000余人。
  
  针对农民大学生毕业前后从业地域的调查发现,在2019年已毕业的调查样本中(2165人次),94.3%的学员继续在当地就业,94.7%的学员村干部任职的情况不变。可以看出,毕业后的农民大学生,是一批真正“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让养鱼红利惠及更多人是张双其一直以来的目标。在龙游电大就读期间,他边学习边经营,把所学知识与未来渔业产业发展相融合。“科学养鱼、科学捕捞、科学销售,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不懂技术的农民潜力更大,我们最欢迎了!”
  
  从2011年起,他在当地推广“龙和养殖模式”。受龙游电大网上党组织、新思想宣讲团的启发,又陆续开办“龙和大讲堂”“鱼跃龙门”等专业技术型培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养鱼农户。
  
  
  
  在他投资建造的龙和渔业文化园里,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农民培训中心。这个徽派建筑集培训、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可容纳600人上课,承担着“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综合素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的愿景。
  
  
  课后,渔农还可以在文化园内的13个教学点进行实践学习。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教学点。该技术俗称“跑道养鱼”,通过把鱼塘分割成若干区块实现高密度养殖。经过水下增氧加压,区块内的水定向流动,两侧的拦网将鱼圈在里面,但鱼粪等废弃物可以跟随水流穿过拦网空隙排出,净化区块内水质,实现了产量翻番。
  
  之前,全县平均鱼产量仅800斤,现代养鱼技术迅速铺开后,养殖基地的亩产量达到3500-4000斤,并形成了周边的模环乡白马村、龙洲街道寺后村等2个水产养殖专业村,当地农民年增收500万元。
  
  
  技术问题不难解决,但张双其头疼的是如何改变传统农民的思想观念。
  
  他还记得小时家中贫困,每年要交学费都得一拖再拖。但有一段时间,每天放学后都能吃到鸡肉。原来是父亲盲目跟风养鸡,但那年行情特别差,鸡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掉,亏了不少钱。第二年,亏了钱的父亲没敢继续养鸡,但这一年肉鸡的行情又特别好,错失了一次翻身的机会。
  
  同样的,传统渔农缺乏对市场变化的预判,跟着波动的市场价格调整养殖规模,很容易“刹不住车”,有资源、懂技术的渔户赔得越惨的事情并不罕见。
  
  张双其决定“授之以渔”,发起了“新农人培训计划”,着重提升农户的市场经营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除了向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还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家乡讲好‘新农人’共富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张双其和他的企业已累计培训农民3000余人,培养出87名水产类技术职称人才、6名农民高级技师,带动1000多家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辐射养殖面积3.5万亩,助农增收3500万元。张双其本人也荣膺2021年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浙江省劳模、省科技带头人、省杰出青年提名奖等荣誉。
  
 
  
  不独行的梦
  
  走进农民培训中心,大堂的一面墙是一幅显眼的画作,这是张双其费了一番心思设计出来的。
  
  画面左下角是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代表着张双其过往的工匠生涯和个人志趣;右上角,一条鱼缓缓游向地球,代表着他当下的梦想——让龙游的这条小草鱼游向更广阔的世界。
  
  
  但受制于鱼塘数量,张双其自己养的鱼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从传统农业思维中解脱出来,与村民和集体共享赋能。”
  
  2011年,张双其牵头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一起养鱼。他还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解决村集体资金、技术、销售、保险等难题,再由村集体负责提供鱼塘并出人养鱼,公司统一收购售卖,让“水塘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对加入共享发展合作模式的村庄,企业会指派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指导,并帮助当地鱼塘建设排污设施。
  
  
  为了保证合伙人养鱼的品质,2019年起,公司统一提供鱼苗,并以成本价提供疫苗、鱼药等,义务帮助养鱼大户化解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上的问题。这样,传统小农面临的“融资难、技术难、销售难”的三大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共享模式,养殖合伙人只需要养好鱼,就可享受固定收益加市场行情溢价分红,这让渔农的生活有了托底,也把公司、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张双其的“共享赋能”构想还不止于此。意识到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供销不平衡、竞争无秩序、信息不畅通等突出问题,他联合浙赣地区的八大运营商共同成立“龙和水产浙赣联盟”,通过货源共享、信息共通、物流共用,统一调配不同地区内的渔商资源。经过资源整合,“龙和水产浙赣联盟”的年销售量可达2300多万斤,销售额超过1.3亿元,共富的声音传向了浙江省内外。
  
  回乡创业已有十余年,龙和渔业不仅建立了现代化水产养殖基地,并签约龙洲街道寺后村和模环乡夏峰村等5个经济薄弱村,与100多个农户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建立共享合作基地500亩,综合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5万,为村集体培养养殖致富能手10人,年增加收入42万元。
  
  养鱼事业越做越大,张双其又把目光投向了文化产业,在养殖基地中加入餐饮、观光、垂钓等业务。“单腿行路走不远,产业融合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0年8月,浙江龙和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和龙游县龙洲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中心共同发起龙游县两山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870万,其中龙洲街道山底村等八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虚拟折股量化资金和2021年度中央、省级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1200多万元,享受“保底分红+利润分成”的股份收益权。
   
  
  事实证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再次奏效——
  
  在渔业园垂钓中心举行的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钓鱼比赛结束后,一名在舟山经营一家钓鱼场的选手,当场就向张双其订购了1万多斤的活鱼;
  
  
  垂钓中心的“鱼王池”里汇集了张双其近8年来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鱼,大的可达百余斤,吸引了众多钓鱼网红和钓鱼爱好者来参加直播式比赛,仅线上访客流量就达3亿人次。
   
  
  得益于文化端吸引的巨大流量,龙和渔业稳定度过了2018年后的三年市场低迷期,订单逆势增长了30%,稳定的鱼类收购价格也帮助渔农们避过了“市场价低于成本价”的冲击,实现了销售、生产、文化的循环赋能。
  
  最近,张双其打算把龙游农业战线的各个主体汇聚起来,共同成立这一个农民专家共富园,在整合过程中形成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个产业板的乡村未来社区,带动农户从物质富裕走向精神富有。
  
  “一条鱼只能掀起水花,一群鱼才能翻起浪花。在共同富裕这条路上,我们的梦不独行。”张双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