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一年级学生适当延迟到校时间 省教育厅发布“幼小衔接”教育指导意见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5-09-18 16:23:00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省教育厅就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分别对幼儿园和小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幼儿园的要求

1.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

2.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大班下学期安排“参观小学”“邀请小学生、小学教师来园交流”“学做小学生”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提前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结合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引导幼儿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养成认真倾听、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关注幼儿书写、绘画姿势,随时提醒和纠正不良坐姿和执笔姿势。

4.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家园协力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自我保护和时间管理、物品管理的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5.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大班下学期可增加集体活动次数和规则游戏比重,逐渐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

6.调整活动室的空间布局。大班下学期增设模拟小学学习情景的活动区域,指导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布置独立的学习和阅读空间,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

7.安排“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大班下学期适时开展“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

对小学的要求

1.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准确把握一年级尤其是一上学期的学习要求,根据学情整合、优化教材内容。适当延长拼音教学时间,提倡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巩固拼音技能。不进行“拼音过关”测试,不组织口算比赛。

2.开展“新生入学”主题活动。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熟悉校园”“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等主题活动。

3.放缓入学初始阶段的教学进度。九月份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着重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幼儿园对接。一年级要适当延迟到校时间、缩短课时长度、放慢教学进度,保证孩子的睡眠、运动和休息时间。

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教学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专注阅读、大胆发言、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重视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5.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经常提醒学生及时整理学习用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增减衣服、按需喝水和如厕、熟记家人联系方式等。

6.适当借鉴幼儿园教育方式。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应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倡导游戏化学习、做中学。适时安排课中操。

7.倡导课程整合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班额较小的学校可实施低年级包班教学。

8.创设充满童趣的班级环境。可以把学具、学生作品、课外读物等放置在教室。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摆放课桌椅。

9.建立“幼小衔接”教研机制。倡导一年级教师定期观摩幼儿园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和幼儿学习方式。

10.合理配备一年级教师。合理搭配一年级各科教师,选择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11.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建立与完善家校合作细则,通过走访、电话、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加强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少把学业辅导的任务交给家长。

条件保障

1.强化督导检查。加大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小学起始年级教学要求的督查力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学小学课程,督促小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实施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不拔高要求,不加快进度,让每个孩子学有信心,学有所得。

2.重视教师培训。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教师的专项培训,让所有教师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天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引导儿童在趣味性活动中去探索和发现,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加快培养小学 “全科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推广“包班教学”模式。

3.加强研究和宣传。定期组织“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深入研究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大力推广各地“幼小衔接”的典型经验,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合力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