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长三角教育舆情》第一期

作者:《长三角教育舆情》编辑部 编辑:《长三角教育舆情》编辑部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05 15:19:18

舆情回溯:具媒体影响力的20件教育舆情(2015.01—04)

本文总结了2015 年1 月至4 月具有一定媒体影响力的教育舆情20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统计这些教育舆情事件发现,事件多集中在中小学层面,舆情事件达到11 起;高中层面的教育舆情事件为2 起;大学层面的教育舆情事件为3 起。

1.南京虐童事件

4 月3 日晚,一组“虐童”照片被网友大量转发,称南京一对夫妇虐待养子。随后,南京警方介入调查,证实男童小宝(化名)因未完成其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而遭到养母的虐打,经法医鉴定构成轻伤害。4 月5 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易导致成人后精神障碍的高发生率。

2.山东猥亵女生事件

4 月2 日下午,兰陵县五中教师林某(39 岁,兰陵五中分管后勤副校长)因涉嫌强制猥亵学校女生孙某于2015 年3 月份被兰陵县公安局抓后刑事拘留。据悉,现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面对舆情,涉事学校保持沉默,兰陵县教育局以“具体情况不清楚”推脱责任,在令舆论大失所望之余,也加重了涉事校长“背后有人”的猜测。

3.川农学生虐猫事件

4 月1 日下午,有网友发布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两名男生当街虐猫致死的视频。涉事学生自述,买猫后欲退还协商未果,一怒之下杀死了猫。这段视频发出之后,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友的愤怒,对此,四川农大动物科技学院证实虐猫二人为该院学生,已对其批评教育,并责令向全社会致歉,并将依照规定公开严肃处理。

4.衡水二中跳楼自杀事件

3 月29 日早晨,衡水二中发生一起学生疑似坠楼事件。该生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警方及教育部门第一时间介入,进行了相关现场勘察及调查走访。经法医初步检验,其所受损伤符合高坠所致。据悉,2014 年10 日下午3 点左右,河北衡水二中一名女生在校内跳楼,因抢救无效死亡。该校两起高三生跳楼事件发生时间相距不足半年。

5.温州教师猥亵学生事件

4 月7 日晚,浙江温州乐清市警方以涉嫌猥亵罪对当地一名现年31 岁的小学教师实施刑事拘留。该名教师涉嫌多次以“玩游戏”,“取作业本”为名,在违背多名在校小学女生意志的情况下,对相关女生进行了猥亵及侮辱。据不完全统计,受侵犯女生至少有3 人,且均为未成年人。涉案人员虽属教师队伍中的个别人,但犯罪性质及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危害学生身心、损害教师形象。

6.人大学生跳楼身亡事件

4 月7 日早晨,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品园5 号楼,一男生从8 层厕所跳下,当场死亡,现场有部分树枝被压断。8 层厕所窗户狭小,基本可排除意外坠落。据悉,该男生为在校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这是品园5 号楼半年内第2 次跳楼事件。目前,跳楼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7.西安理工科研经费买奥迪事件

4 月6 日,由于违反财经纪律、对学校横向科研经费治理杂乱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日前被处以撤销党内职务、革职处分。陕西省纪检部门查实,刘丁曾用课题组资金购置奥迪A6 轿车,挂号在个人名下。学术自律一旦成为空谈,再多的钱,也唤不回科研的“生命内核”。

8.漳州小学校车交通事故

4 月9 日上午7 点多,在漳州龙海港尾普照寺附近,深沃村一辆接送小孩上学的中巴车与土方车发生严重碰撞,校车事故造成3 死4 伤。事故发生后,龙海市、港尾镇等相关部门已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处置。据悉,校车是村里协调、个人承包,统一接送村里的孩子上下学。国内校车事故频发,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引发社会大众对于校车安全问题,及保护好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安全问题的担忧。

9.贵州通报学生打砸学校事件

3 月18 日至20 日,普定县一中新校区部分学生因食堂食品卫生问题引发呕吐、腹泻住院,3 月20 日凌晨发生了少数学生损坏宿舍护栏、玻璃等过激行为。事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组成专门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了彻查。调查核实,相关部门及人员履职不到位,责任感缺失,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及工作方法存在严重问题。

10.江西婺源高中生自杀事件

3 月27 日下午5 点左右,婺源县一中学高一学生丁某在课外活动时间离校。3 月28 日下午4 点左右,当地公安部门接到村民报警,在距离该校约12 公里处的秋口镇秋口村委会一条河水中发现了丁某尸体。据初步调查,该生疑为学校分班压力过大导致自杀。

11.安阳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4 月6 日早上7 时多,在安阳工学院三里屯学生公寓6 号楼,安阳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李炳从6 层高的楼顶上跳楼自杀。据悉,李炳怀疑自己患上了一种叫‘苯丙酮尿症’(尿中有特殊鼠臭味、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的病,因为思想压力越来越大才选择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12.青岛出台教育突发事件预案

4 月9 日青岛市教育局出台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30 分钟内口头报告基本情况,1 小时内书面报告详细情况,发生重大事故领导须立即赶赴现场。该方案有助提升青岛市在教育系统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效率。

13.杭州天价学区房持续热销

4 月9 日,杭州市江干区率先出台了今年的公办中小学学区划定方案。随之而来的,就是杭州新一波的学区房购买热潮。目前,杭州楼市整体回暖,学区房的价格也随之走高,学军小学的学区房最高单价已经突破70000 元/平方米。杭州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许多家庭也面临同样的烦恼。天价学区房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反映出我国教育政策方面的缺失,引发社会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

14.教育部要求不让不良言论进课堂

1 月19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指出,《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15.黄冈中学跟不上新课标改革辉煌不再

4 月初,媒体报道黄冈中学跟不上新课标改革辉煌不再。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荣耀了近30 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并开始正视改革浪潮下的“没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全国各地均能够平衡教育资源,都能够踏踏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那么“高考神话”就会自动消失。

16.斗门启动师德教育教师“六不准”

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事故,斗门莲洲学校数学老师刘兴亮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出“死得好”的言论,引发众怒。1 月8 日,斗门区教育局举行加强师德教育专题工作会,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六不准”,其中不在“网上造谣、诽谤或散播有害信息”被列入了“六不准”的第一条。“六不准”有助规范教师职业修养,对于提升师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17.重点大城市今年小学实现就近入学

教育部4 月1 日发布通知,要求重点大城市在今年实现小学100%划片就近入学的目标。就近入学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这一次特别加以强调,并对重点大城市作出硬性规定,目的是追求公平。以往一些地方对就近入学规定的执行过软、弹性很大,有权有势者找关系、批条子肆意破坏规则,一些学校乱开口子,并趁机收取高额赞助费,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18.广西“化缘校长”离世引发热议

3 月15 日早晨,数千人聚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为离世的都安高级中学校长莫振高送行。莫校长被称为“化缘校长”。过去30 多年,他用微薄的工资和筹集来的3000 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莫振高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本意就是要用爱感染人、激励人。具备一颗爱心和悲悯之心,处处把孩子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比“物质教育家”更重要,更有推广价值。当然也应看到,仅靠个体“化缘”式的感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19.浙江完善教育“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

4 月初,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委厅领导班子和委厅机关作风建设提出10 条新措施,规定要认真完善和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帮助学校构筑“防火墙”,减少社会各方面无序给学校直接下达任务。

20.南京建立机制降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比例

2015 年南京市将全面推行热点公办学校的空余学额电脑摇号派位,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学生(包括摇号派位生)的总人数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的90%,并通过调整学区,兼并、托管办学,校长教师流动等措施,促进区域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放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还教育绿色生态、建教育发展新常态。
 

媒体焦点:学生受侵事件分析

根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所做的统计,2014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高达503 起,是2013 年的4 倍。当然,这并不等于2014年的性侵儿童案件比2013年大幅上升,反而恰巧说明了社会对学生权益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的增加,但这一数字至少可以说明性侵儿童的恶性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呈持续高发状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曾经对全国各地数千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是1:7。也就是说,如果有一起性侵害案件被揭露出来,背后会有7 起不为人知。据统计,在2014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有442 起(公开报道未提及双方关系的未统计在内),熟人性侵儿童案占87.87%。这些熟人包括教师、邻居、亲戚等,特别是教师(含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性侵,对学校和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无以言表的伤害。

然而,损害教育形象的不仅仅是性侵,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各类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加剧了教育的公共危机。鉴于报纸媒体报道的严谨性,我们选择了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都市报《钱江晚报》,对其近三年来所报道的学生受侵事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研究样本获得

运用慧科数据库,将“学生“或“幼儿园”或“小学”或“初中”或“高中”或“大学”作为关键词,检索《钱江晚报》2011年5月1日—2014 年5月1 日的新闻报道。经过筛选后,得到82 篇报道。

2.研究类目建构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将内容分析类目分为三个部分:学生受侵报道基本情况、受侵学生特点、学校及相关侵害人特点。具体如下:

(1)学生受侵报道基本情况

报道字数:①1000 字以下;②1000 字至2000 字;③2000 字至3000 字;④3000 字以上。

有无后续报道:①有;②没有。

报道体裁:①消息;②特写;③通讯;④调查性报道;⑤社论;⑥评论;⑦其它。

(2)受侵学生特点

学生性别:①男;②女;③群体;④未注明。

学生受教育阶段:①幼儿园;②小学;③初中;④高中;⑤大学及以上;⑥未注明;⑦其它(包含诸如体校、特殊学校之类的学校,也包含涉及多所学校的情况等)。

事件发生地区:①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江西);②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③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④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⑥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⑦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学生父母职业分层:①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②经理人员阶层;③私营企业主阶层;④专业技术人员阶层;⑤办事人员阶层;⑥个体工商户阶层;⑦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⑧产业工人阶层;⑨农业劳动者阶层;⑩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⑪未注明。

(3)学校及相关侵害人

学校所在地区:①城市;②乡镇;③农村;④未注明。

学校类型:①民办学校,指合法的、在相关部门办理过登记手续并予以批准的学校;②公立学校;③未注明;④非法学校。

侵害来源:①学校管理者;②教师;③其它;④学校(指主要由于学校的过失造成的侵害,而学校方面没有明确的实施侵害的个人。如“药儿园”事件,过失不是由个别教师造成的,而是整个幼儿园的过失;再比如校车事件,虽然司机往往是第一责任人,然而超载、校车不合格这些不安全因素是由于学校的过失造成的)。

侵害类型:①身体侵害(除性侵外);②性侵;③其它。

事情发现方式:①学生告诉家长;②学校发现;③家长发现;④上级教育部门调查发现;⑤知情人向相关部门机关举报;⑥媒体接受爆料(之前没有告诉相关部门机关);⑦其它;⑧未注明。

侵害者年龄:①20 及20 岁以下;②21—30 岁;③31—40 岁;④41—50 岁;⑤51 岁及以上;⑥未注明;⑦无明确侵害者。

侵害者性别:①男;②女;③两人及两人以上;④未注明;⑤无明确侵害者。

侵害者受教育程度:①初中及以下;②高中;③大学及以上;④未注明;⑤无明确侵害者。

3.研究结论归纳

(1)学生受侵报道基本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钱江晚报》对于学生受侵的报道大多是消息、通讯,字数也在2000 字以内,较少有深层次的评论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度调查,对事件挖掘的深度不够。不过,由于该类事件社会影响巨大,媒体大多会做跟踪后续报道。

(2)受侵学生特点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钱江晚报》所报道的学生受侵事件,大多是群体性的,个别学生受到侵害的只占21%。(剔除后续报道,82 篇报道中所报道的学生受侵事件为57 件,下同)。

此外,幼儿园至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易受到侵害。《钱江晚报》近三年报道的幼儿园学生受侵事件有26 件,小学生受侵事件有21 件。

从事发地区看,排名前三位的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其百分比分别为50.9%、17.5%、12.3%。不过这不一定跟侵害事件发生概率成正比,可能反映了这些地区媒体的发达程度以及公众的维权意识。《钱江晚报》的报道地域面向也是影响这一数据的主要因素。

我们对受侵学生父母的社会阶层也做了统计,但遗憾的是57 件报道事件中,仅有6 件注明受害学生父母的社会阶层,其中个体工商户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各2 件。尽管数据不够全面,但可以推测,社会阶层较低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侵害。

(3)学校及相关侵害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钱江晚报》报道中受侵学生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在城市,而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受侵事件被报道的比较少。同样,这并不能说明城市学校侵害学生的行为更普遍,而可能是媒体更为关注城市学校,生活在城市的家长和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从我们所选择的媒体报道看,大部分没有列出受侵事件发生的学校类型,但从少量点明学校的报道看,民办学校中的侵害行为值得关注。

 从侵害实施的主体看,有超过一半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体,另有将近一半的侵害行为虽不是由具体的个体实施的,但跟学校管理不善或过失密切相关,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从侵害类型看,性侵不到10%,绝大多数是体罚等身体侵害。虽然性侵比例不高,但影响恶劣。

从侵害行为发现的方式看,媒体报道已经注明的发现方式中,最主要的是家长,远远超过学校自主发现的比例。结合前面对侵害行为实施主体的分析,可见,学校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缺陷。

各年龄段的侵害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尽管从报道中已明确侵害者身份的事件看,30 岁以下的所占比例稍高。

从侵害者的性别看,女性比例稍高,但差异不大。

本已经所涉及的57 例报道中,大多没有注明侵害者的受教育程度。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都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因此发生在学校中的侵害者,除少数年龄较大者或勤杂人员外,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4.思考与建议

(1)出台措施,加强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失德行为的惩戒力度,把消除对在校学生的侵害作为改善学校学校、挽救教育形象危机的第一步。

(2)加强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家校沟通,建立学生权益保护联动机制。幼儿园、小学是学生受侵事件的主要发生地,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故应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日常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反应。学校可通过安装监控设施等措施,清除安全死角。特别要加强对社会弱势家庭孩子的保护和关爱。

(3)师德教育与加强学校管理缺一不可。从学生受侵事件看,一半为失德教师(含校长等管理者)所为,一半为学校管理不当所致。民办学校的情况更要引起重视。

(4)媒体不应局限于消息、通讯等报道形式,除了对侵害学生事件进行客观及时的报道外,更应该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对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保护学生权益的对策建议,呼吁全社会关心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热点:“两会”谈教育

2015年3月3日,全国“两会”拉开序幕,跟往年一样,教育问题依旧作为热点问题,广受民众关注。

我们以“两会+教育”为关键词,对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新浪微博进行搜索,时间范围是3月3日—3月15日。

从报道量看,3月13日前一直稳定在日均300以上,3月5、9、11 日三天的报道量甚至达到500 以上。在这些报道中,正面报道远超负面报道,说明对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成果,负面报道只占10%左右,网友基本持肯定态度。

从传播形态看,两会期间关于教育的报道,微博与新闻大致呈六四开,说明教育这个话题不但媒体关注,也受网民的热议。


 

我们通过“热点聚合分析”功能,获取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为:教育公平、加分、农村教育、高考、高校、学前教育、校长、教师、考试。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为:老师、待遇、教育部、高校、衡水中学、教育资源、农村、河南。从这些高频词不难看出,本次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即是“教育公平”,“加分”“农村教育”“待遇”“教育资源”“农村”等高频词反映的均是教育公平问题。

从微博意见领袖排行榜前三的三条微博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高考录取率反映出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二是认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反映出各地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一致。

三是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不满。

舆情分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问题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但却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关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人民有所呼、改革就得有所应,公众需要看到政府主管部门切实在行动,只有持之以恒的行动才能解决积年累月的不公,才能赢得公众的点赞和信赖。可喜的是,自上而下的行动已经展开。4 月1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提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社会反应:教育部长袁贵仁讲话分析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引发网友的热议。

我们以“袁贵仁”为关键词,对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新浪微博进行搜索,时间范围是1 月29 日—2月12 (半个月)。

从报道量看,袁贵仁部长发表讲话的当天,关注量就开始飙升,到次日达到顶峰,随后虽呈逐渐下降状态,但2月5日前每天的关注量都在70以上。

通过软件系统的褒贬分析,可知负面报道量总体大大超过正面报道量,特别是在讲话后的前三天。2月2日的正面报道量短暂超过负面报道,但2 月3 日再次被负面报道超越,至2 月6 日后,正负面报道都急剧下降。

从传播形态看,微博的报道量占到93.81%。结合上述褒贬分析,可见微博是关注、批评袁贵仁部长言论的主要阵地。

通过“热点聚合分析”功能,获取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为:价值观、老师、腐败、大学、、高校教材、课堂、立场、传声筒、西方,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为:教育部长、大学、袁贵仁、价值观、洗脑、高校、西方、教材、你懂得、朝鲜。从这些高频词不难看出,网友的批评集中于“传声筒”“洗脑” ,并表达出对教育“腐败”的不满。

支持袁贵仁讲话的意见主要是:近年来有少数不该有的反主流元素在大学校园里凸显,因此,加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应该受到支持。一些激烈的反对声音主要出现在互联网上,跟党报党刊相比,互联网上的言语表达很容易被夸张、引申和扭曲,一些人挑出袁贵仁讲话中的某几句话,将他的意思引申成要求大学从此拒绝对西方文化的传播,这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应该。(环球时报2 月5 日《社评:袁贵仁讲话“争议”的几点厘清》)

质疑袁贵仁讲话的主要有:质疑西方价值观的具体界定,是盲目排外,且可行性不高。北大法学院教授沈岿发文质疑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如何区分;微信公众号“观察中国”将之与蔡元培相比,认为教育领域正在上演一场倒退;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在其新浪微博平台提出,要确保年轻人不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教育部可否规定至少领导人子女只能到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留学;历史教师袁腾飞指出当今“教材的观念也没人真信,即便小时候信了,长大以后也不信了”。

舆情分析:近年来,媒体时有披露,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正视这一现象,并采取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为人师表,传递正能量,是职责所在。

“价值观”相对于“发牢骚”要抽象得多。什么是西方价值观?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那就很难判断哪些是不能进入我们课堂的西方价值观教材。即便袁部长的讲话没有引起非议,对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或许袁部长脑子里对西方价值观的含义有明确的界定,但如果听众脑子里的界定与之差距较大,沟通就肯定不会顺畅。作为沟通主体,如何了解沟通对象的心理并据此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沟通策略,沟通才能产生成效,双方的互信才会增加。否则,即便讲话很重要、很正确,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袁部长的这次讲话在微博微信平台上传播迅速,反弹明显。尽管很多“不当”言论很快被删除,但从舆情应对的角度看,删帖的速度完全赶不上传播的速度,在新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删帖的做法其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他山之石:浅析教育领导者的形象塑造

在传媒政治时代,不仅“时势”造英雄,而且“传媒”也造英雄,甚至后者已超过了前者。传媒在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上有某种决定性,媒体决定了一个公共人物的社会宽度。在“媒体政治”的年代,领导者开始关心其形象投射与媒体间的关系,以及形象对政治治理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媒介社会中,是否善于运用媒体、能否通过媒体展示自己魅力已成为领导者是否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的重要特征。

教育领导者形象的公共预期

领导者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领导者形象的一种公共预期的效果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受众认同是领导者形象塑造对于公共预期的迎合。本质上,领导者公共职责体现了一种认同期待。这种公共期待构成一种“意识环境”,当一名领导者的行为和表演合乎社会规范特别是合乎人们的公共期待时,他的社会认同度就高,反之就低。尽管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公共预期有着不同特点,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超地域政治、超时代年轮特征的“共相”或“基质”。

1.“崇高”期待。人类进入共和时代以来,人们对公共权威有了更高的理想。人们期待领导者们具有纯正的品质,甚至成为“道德楷模”。

2.“才资”期待。现代民主政体为“才资期待”的实现提供了相对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使有能力的人员提升得更快。但是在今天,人们的“才资期待”不会有太高奢望。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比较廉洁、比较敬业、又能不太平庸地搞好他的工作,那就很不容易了,甚至应该被认为很出色了。

3.“平民”期待。“平民期待”的本质,是对“人”的特性的要求,它是对千百年来统治舞台上统治者普遍化的“神性”的反拨。它被当今社会看作是一个称得上“成功的”领袖、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一个“现代的”公共权威的必备素质。领导者展现出与普通人一样的情绪爱好,是领导者与民众缩短心理距离、民众理解领导者们的一种通道。它是领导者获得公众“印象分”的重要方面。

教育领导者形象的塑造原则

塑造领导者的良好形象,根本在于其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领导者形象设计的可供参考的原则。

1.“个性”原则

领袖和领导者的个性光芒,有着极大魅力。没有个性的领导者是暗淡无光的。“个人魅力”总是与鲜明个性有关,“个性”是“魅力”的前提。有个性的领导者形象未必有个人魅力,但有魅力的领导者一定有个性。凡是有鲜明个性的领导者,都能给人留下印象,毫无疑问,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领导者,更容易吸附社会大众的支持。对今天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上的领导者来说,如果是个性不够鲜明的领导者,通常要在形象设计上进行一些技术弥补,形成个性和风格,形成特定的信息传递符号。

2.“情境”原则

传播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即一定的环境或情境中。传播学者迈克尔·科迪和玛格丽特·麦克劳克林等对传播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过深入的考察。他们指出:进行传播的方式,固然部分地由“个性特征”决定的,但是“精神状态和传播行为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对环境的知觉的很大影响”。“一个人选择怎样进行传播有赖于各种战略在特定的情境中被认为有怎样的效果。”“情境”原则要求尊重作为一种公共形象基础的“性格类型”,一定要避免形成外在形象与外在情景之间的过度背离,必须注重遵循各种现实要素构成的生理、物理基础。

3.“时机”原则

中国古代有所谓“因势利导”、“时势造英雄”等主张和说法,主张审时度势,因“时”应“势”而动。形象建构上的“时机”,常常有着如何把握契机、将危机变为契机的含义,它是对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量。很多成功的领导者的形象塑造,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了时机。

4.“从众”原则

形象传播与其说是对“受众”的传播,不如说是对“公众”的传播,因为事实上,它需要公众的情感参与、心理评价和认可,需要公众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介入。因此,重视受众的感受,重视受众的情感喜好、情感接受,是公共形象的基本要则。对于领导者的形象传播和形象管理来说,其传播过程不在于其传播本身,更在于传播效果;不在于传播主体,更在于传播客体—公众的感受、接纳和认同,这才是形象传播的价值所在。

5.“适度”原则

毫无疑问,在传媒政治时代,公共形象有很大的操作性,是可以透过技术包装、技术加工而“制作”的,可以通过有一定强度的传播攻势,以促成公众对于公共人物的认知、认同和推宠。但是,尽管我们处在一个注重行政包装的时代,领导者形象愈益技术化,但出色的公共形象的形成,大半不是刻意包装和强势传播的结果。说到底,包装超过了限度,必然走向反面。

总之,形象设计也好,形象传播也好,需要把握“度”的原则,一切都要贵在自然,恰到好处。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为而治”等,正是形象策略要遵循的要则和哲学。真正高水准的形象塑造策略,决非是单纯追求目标人物的高曝光率,而是制定周密的多角度分进策略,同时及时监测公众反应,并以此作为调适和约束公众人物行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