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我的九个家

作者:刘福州 编辑:刘福州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3-02 16:32:27
       2019年寒假,在太阳去流浪的日子里(杭州连续阴雨50多天),我一个人独自坐在浙江传媒学院第二实验楼南楼212的办公室里,读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当读到他的《九张床》,马上就被他优美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所打动,心中顿升无限的感慨。
  
  《九张床》,描写的是作者在远离家乡,出国留学时生活在九个不同的地方,睡过的九张床。每张床都有所不同,但又都是相同的,因为都是作者在远离故土的千里之外所睡过的床。作者借用这九张床,表达了他在异国他乡居无定所的无奈,还有因常年漂泊在外而生发的挥之不去痛苦和烦恼。
  
  读《九张床》,让我联想起我曾经的九个家。我说的九个家,实际是指我曾经居住过的九个住处,但因为它们中有的是我的出生地,有的是我结婚时的新房,有的则是我和老婆孩子因工作变动辗转各地、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我称它们为我曾经的九个家。
  
  第一个家,在我的老家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这是一处皖北农村典型的围合式建筑,小型的四合院。主屋是三间坐北朝南的高大瓦房,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平房,叫东西厢房,中间是用砂礓石子铺成的狭长的过道,院门则是连接东西厢房的高大的门楼,这在我们皖北老家叫过邸,一般是青砖灰瓦翘檐式结构。这个家是我家的祖屋和老宅,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在这里我度过了贫穷但充满快乐的幼年、童年、少年时光,直到我16岁到远在100多里外的亳县一中读高中。
  
  当时,父母住在正房堂屋里,我和兄弟姐妹们则住在东厢房里,西厢房则住着我的二爷爷、二奶奶两位老人。老屋现在还在,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陈旧家具,墙上还挂着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的一些生活照片以及我们读书时获得的各种奖状,但现在已无人居住,只有住在前院的大弟偶尔会来打扫一下,所以早已显得破旧不堪。但老屋里生活的场景以及各种陈年往事,每每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也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家,则是我在阜阳师范学院工作期间先后住过的三处住房。1989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开始就住在青年教工楼的一楼118房间。青年教工楼是典型的筒子楼,四层高,每层大约20个房间,每个房间大约20平方,我就是在这个房间里结婚成家的,女儿从小也生活在这里。1993年7月,我有机会从青年教工楼的一楼118房间搬到了三楼的302房间。搬到302房间,我们全家都很高兴,一是房间后面多了一个2-3平方左右的阳台,方便晾晒衣服;二是楼层高了,视野开阔了,也摆脱了在一楼时的阴暗潮湿。1998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后回到阜阳师范学院,学校按照规定给我分配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即22号楼的302房间。
  
  22号楼位于阜阳师范学院得卧牛岭小区,302房间大约有60多平方,虽然不算大,但终于有了独立的厨房、独立的卫生间,特别是有了自己独立的书房。我记得,当时我们并没有添置像样的家具,但我确购买了价格不菲的书橱,以致后来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掉。从1989年7月留校至2002年8月因工作调动离开,我在阜阳师范学院工作了14个年头,先后住过了以上的三个地方,每一个住处、每一个家都留下过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过一些难忘的记忆。我一直把阜阳师范学院当做一个大家庭,当做我的第二故乡,我深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个走进我生活、进入我心灵的人。
  
  第五个家、第六个家,则是我在浙江万里学院工作期间住过的两处住处。2002年8月,我来到地处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工作。开始时住在浙江万里学院东钱湖校区的教工7号楼305房间,这是一个两室二厅约70平方的过渡房,房间由学校后勤进行了简易装修,两房朝南,日照充足,特别是还有一个7-8平方左右的地下储藏室,可以堆放杂物和停放自行车,是在内地很多住宅所没有的,感觉十分方便。在住过渡房的同时,学校很快就给我分配了位于同一校区的43号楼303房间。
  
  303房间为四室两厅,大约140平方,整个房屋设计合理,客厅餐厅相连,而且前后通透,采光良好,当时感觉这个就应该是我最满意的家了。所以,当时我们就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进行了精装修。但没有想到是,住进去不到两年,我受到杭州的吸引和召唤,于2004年12月又前往位于杭州的浙江传媒学院工作。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我在浙江万里学院工作仅两年半时间,时间很短,但浙江万里学院作为改制高校的理念新、举措实,特别是当时教师享有的远远超过内地高校的各种福利待遇,让我印象深刻。
  
  2004年12月,我离开宁波来到杭州,先后住在浙江传媒学院生活区的15号楼419房间、清雅苑小区的4-3-602房间以及和达•御观邸小区的7-4-1601房间,拥有了我的第七个、第八个和第九个家。15号楼419房间也是筒子楼、过渡房,楼前就是学校食堂,周边有很多大小商店,生活非常方便。两年后,大约在2006年12月我们就搬进了位于下沙高教园区的经济适用房,清雅苑小区的4-3-602房间。房间为三室两厅,约128平方。房间结构合理,设计精巧,但美中不足的是客厅的采光不好,所以经济条件改善后我就期待再买一个稍大但通透明亮的新房子。
  
  2014年8月,经过在杭州市区特别是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个小区看房和比较后,最终选定了位于下沙中心区域金沙湖畔的和达•御观邸小区,小区地处闹市,离地铁很近,但却十分安静。这是双层挑高5.8米的空中跃墅型户型,得房率很高,经过改造,我们终于拥有了大大的阳台、宽阔的客厅、楼上楼下的区隔,特别是拥有了我梦想中的书房。我们找了杭州市最好的装修公司、最著名的设计师设计装修,以弥补我们以前几次装修时留下的很多遗憾。大约是2015年12月底收房,2016年5月开始装修,历时一年多,终于在2017年8月搬进了期待已久、宽敞明亮的新房,心中充满无限喜悦。
  
  我曾经的九处住房九个家,承载的是我的生命,安放的是我的灵魂,是我安身立命的处所。多处居住、多次搬家,有辛苦和劳顿,但没有余光中先生文章中的淡淡忧伤和痛苦,有的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和爱人就曾多次设想过,或深山老林、或溪边湖畔、或田间地头,寻一处空地、建一处房子,不一定很大,但要有院子、有花园,可以养鸡、可以种菜,吃绿色食品、呼新鲜空气。但目前我们仍身处闹市、工作繁忙、俗务缠身,也许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我想套用一句马云说过的话:我们一定得有幻想,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