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博士“文言文致谢”走红,文理融通式学霸多多益善
近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特别的毕业论文致谢,洋洋洒洒千余字,全部用文言文写就,笔触细腻婉转、动情真诚。出人意料的是,执笔者并非文史哲专业出身,而是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
© 浙江大学
这年头,学霸的“神迹”人们已司空见惯,这篇致谢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作者张敏在学业上选择材料学专业,在生活中写诗词、读古文,研究领域与日常志趣之间形成了一种反差感。
张敏的摘抄本(部分)
在很多人看来,试管与文学属于不同维度,理性的科学思维和细腻的人文情怀竟然可以兼得,打破了很多人对理工生的刻板印象。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公众对张敏的关注,或多或少反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有些割裂的现实——在当下高度专业化、学科分类愈发严格的学术环境中,很多学生往往陷入“文理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要么专注理工,要么专注人文。而张敏则打破了这一界限,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情怀之间自由切换,这种全面发展实属难得。
事实上,古往今来,无数杰出的贤达之士都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游走穿梭。比如达·芬奇醉心于研究永动机,爱因斯坦热衷于拉小提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同时也是一名著名诗人等。但现实中,“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在教育领域时有抬头。在知识创新和社会发展日益依赖交叉学科、跨界融合的今天,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愈发呼唤既有扎实的科学理性,又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如今正在进行的这轮新高考改革,就是在破除文理科的绝对分野,鼓励学生融通发展。
从学科规律来看,科学在左,人文在右,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根本上都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一方面,科学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之上,追求客观准确的认知。这种理性精神和求证态度,正是追求善美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关注“人之为人”的意义,探讨道德、伦理、审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人性化的视角,反过来也滋养和塑造着科学本身。
可以说,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们应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认识到这两大领域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努力达成和谐统一。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大力推进科教融合的改革,推动大学走出“文科生只懂文,理科生只懂理”的固有模式,不断探索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路径,一方面强化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让他们懂得艺术鉴赏、厚积人文底蕴;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学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学文科的不妨关注下AI、高科技,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学理科的也不妨将兴趣投向广域的事物,迸发出新的灵感。
纯粹的科学是冰冷的,缺乏人文的关怀;纯粹的人文又难以脱离科学的支撑。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类智慧的全貌,推进文明的进步。期待更多孩子能文理融通,成为张敏式的“跨界”学霸。
推荐新闻
- 1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2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3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4
发现网络舆情有哪几个渠道?
清博舆论
- 5
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议题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
- 6
微博最热两会提案速览,哪一条深深戳中你的心?
清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