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录取通知书当为“大学第一课”

来源:求智论见 发布时间:2024-08-01 10:20:50

最近,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吸睛的除藏于其中的创意外,还有字里行间的错漏。

  

比如“眼尖”的网友发现,有录取通知书上印有“入学留念,请惠存”,“惠存”意为“请保存”,前面再加“请”就重复了;还有的录取通知书上把“录”字打成了“寻”字,把“报到”错写成“报道”,把“9月6日”写成了“9月6月”。

  

  

尽管只是“小错误”,还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涟漪,也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毕竟,录取通知书是准新生们与大学产生联系的第一份信物,在迈入人生新阶段之际,他们需要这样一份沉甸甸的仪式感。哪怕没有特别出彩的创意,至少不希望其带有瑕疵和遗憾。

  

这也启示高校应该慎重对待录取通知书,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心意,将之作为“大学第一课”,向准新生们传递好大学厚重的底蕴、严谨的精神。

  

寒窗苦读数十载后进入理想的大学,对每一名学子都意义非凡,尤其是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那种拼尽全力终有回报的充实感更加具象化,也因此有不少人会将这份录取通知书珍而重之终身收藏。

  

而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煞费苦心:有学校用上了“复活”的开化纸,意在激发“科技强国之心”;有学校借助AR技术把古建山水隐于方寸之间,让学子体验何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学校连续多年组织老教师用毛笔书写,一笔一画饱含“教书育人”真谛……

  

这些或守旧或创新的方式,都是凸显自身特色、摆脱“千校千面”的表现,表明高校希望给未曾谋面的学子带去一份切实有用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指引,其心意值得肯定和提倡。

  

但也需要警醒,切不可为了博眼球而掩盖了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第一课”的本意,在设计、制作、投递等各个环节,高校都应牢牢秉持“不忘初心”的办学理念。

  

回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哪怕没被录取的考生也会收到一份不录取的通知书,字里行间人情味满满,类似“你未被录取,希望你能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等字眼,充满了对落榜考生的殷切鼓励。收到这样一份通知书,想必考生多少能扫去一些心头的阴霾,再次坚定抬头看向属于自己的前路。

  

现如今的高考早已不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不断完善的新高考改革让考生拥有了更多选择权,上大学也不再只是证明人生成功的唯一路径,高考赋予考生的,更多是能自由追求自我梦想。

  

此时,录取通知书就像是一盏灯,为他们照亮继续前行的人生路,告诉他们该如何将“自我”融入“大我”,该如何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该如何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这才是录取通知书要给学生上的一堂“无声开学第一课”——给予他们来自大学的精神滋养。

  

因此,高校在设计录取通知书时,不是说不要创意,但应该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更务实、更能给学生带去实实在在的有效资源上。像大部分学校都会随录取通知书放入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册,就能切实帮助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再者,如今时常能听闻当下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学四年虚度光阴等吐槽声,这也提示高校不妨替准大学生们设计一份“入学攻略”,内容可以有进入大学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从学长学姐的视角讲述大学住宿生活需要自带哪些用品、有哪些寝室规则需要遵守、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等;

  

也可以绘制一张校园游园地图,以打卡的方式介绍各类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竞赛、勤工俭学岗位、选修课和转专业制度等,让新生们能提前规划未来的校园生活;

  

还可以重点介绍专业学习准备,比如给出一份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目清单,或是图书馆各专业借阅书籍排行榜,帮助新生在暑假期间就能提前接触所学专业,缩短开学后的学习磨合期。

  

诸如此类实用的信息,相信才是学生和家长迫切想得知的,也才是录取通知书里必须涵盖的内容。

  

大道至简,录取通知书也不例外。我们乐于见到更多“高精尖”花样,但更欢迎朴实无华、重在育人的“下里巴人”式录取通知书,能给准大学新生们上一堂真正有意义且态度端正的“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