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试试先踏实当好学生的“饭搭子”

发布时间:2024-09-19 10:01:38

“老师吃新鲜的牛肉,学生吃冷冻的半成品鸡肉?”

  

9月12日,有媒体发布河南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东校区配送食材“教职工与学生不一样,教职工吃新鲜肉,学生们吃冻鸡肉冻碎肉”相关内容。9月13日,河南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通报表示,已会同当地多个单位成立调查组,对学校食材采购清单、营养食谱予以封存,从食谱制定、食材采购、食材仓库管理、食品制作进行全流程审查调查,同时暂时停用经开外国语学校东校区原有食材配送公司,另行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进行食材配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尤其是校园食品安全,更容不得一丁点马虎。一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都会隔三岔五三令五申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该出的政策、文件并不少,该开展的突击检查、专项整改也并不虚,可为何仍无法全方位堵住校园里的“食安漏洞”?

  

笔者以为,除了要将学校食品安全真正纳入常态化监管外,还要创新思路,多关注学生的用餐需求和感受。比如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再次提出新学期要落实校领导配餐制度,这就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因为陪餐不只是简单和学生一起吃饭,其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学生餐食安全和营养,进而更完善地改进校园食品安全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就联合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说句实话,多数地方和学校落实得并不好,这也才会出现“老师吃新鲜肉,学生吃冷冻肉”的一幕。再联想起9月初,有媒体报道安徽濉溪县某高中“一中学4个学生吃1盆菜”,导致学生大喊“吃不饱”。这或许是个例,可从中折射出的确是学校对学生用餐需求了解得不够,对食堂管理监督得不严。

  

让学生在校吃好饭,说难不难。相信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用餐的需求并不会过于苛刻,主要是能满足荤素搭配、均衡营养、新鲜足量。并且现如今,随着“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理念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共识,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不再“囊中羞涩”,甚至有的地方还能实现每天给学生分发牛奶、鸡蛋、水果。这充分说明我们已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让每个孩子都吃饱且吃得有营养。关键就在于如何形成全覆盖的管理体系、全透明的监管体系、全方位的溯源体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给孩子吃的饭菜里。

  

而校长老师每餐陪同孩子一起吃,就能较好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和孩子吃一样的饭菜,就能直观了解饭菜的口味如何,每餐提供的饭菜数量是否能满足大多数孩子的胃口,以及当日食材是不是新鲜,烹饪方式有没有过油过咸,还能及时获悉孩子们喜不喜欢当日的菜品。假如真能落实陪餐制度,校长和老师就能真正负起责任,也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吃饱、吃好,这也是全体家长和社会公众真正希望看到的场面。

  

让学生在校吃好饭,说易不易。仅一个陪餐制,怎样使其不沦为形式,就考验着学校的决心、耐心、慧心。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只有到了饭点,主动和同学们一起排队打饭,主动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主动在吃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同学们的用餐感受,主动在餐后有针对性地与食堂后勤等部门一起商讨,主动经常性深入“后厨”,“介入”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等诸多环节,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将一切可能引起食品安全隐患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守护好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当然,要让陪餐制落地生根,少不了外部监督,家长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监督群体,这也启示各校应加强家校沟通,一方面及时将陪餐过程中的问题告诉家长,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厨房或供餐单位,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家长有时间有条件可加入陪餐队伍,增加监督抓手。不久前,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河南郑州一小学聘请学生家长到食堂掌勺帮厨,该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94%食堂员工都是学生父母,此举既能让家长放心,也令孩子们吃得更开心,而学校之所以有这一举措,是深知“孩子的小饭碗里,托举的是大民生”。类似这样创新且有实效的思路,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大可效仿。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光靠校长、老师、家长陪餐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市场监督、卫生健康、公安、医疗单位等加强合作,明确并履行好各自的责任,多方发力,坚决不让任何问题食品“混”进校园,坚决不让任何食材来源、制作、配送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监控死角,坚决对在陪餐中发现的和学生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隐患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核,共同在明里暗里踏实当好孩子们的“饭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