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大学生与其“卷绩点”,不如多尝试多历练

发布时间:2024-09-12 10:17:15

在不久前的北京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上,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坚寄语新生。他说:“无论在哪个群体中,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无论多努力,总有人在后50%。回想起来,我是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在试错中慢慢重塑了自我。挫折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更是人生的常态。”裴坚表示,在北大从来不是“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啃硬骨头,但千万不要做一个只卷绩点的“好学生”。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大学开学典礼,俗称的“开学第一课”,往往能传出震耳发聩的话。北大裴坚教授的寄语,对普遍被认为是“国之栋梁”的北大学生提出“啃硬骨头”、不能只卷绩点,其实对全国大学生都有实际意义。事实上,这也是对“新挑战下大学教育如何自立”的一种回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生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不仅是器物层面的,更多是精神文化层面的,特别是要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裴坚教授在新生寄语中,尤其提到了两个层面:一个是“上大学不能图轻松,要啃硬骨头”,另一个则是“不能只卷绩点”。前些年,高等教育系统抓“严格学业管理”,杜绝“高中时拼命学,大学时使劲玩”。随着大学里的学风明显改善,裴坚教授则更为看重“经受挫折的经历”。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特别是开展科研工作,哪有不经历失败的?“不能只卷绩点”则是指向大学里近来盛行的“唯绩点”现象,希望大学生们拥抱“多种可能性”,多尝试多历练,在多元环境锻炼中培养创新敢闯精神。

  

事实上,大学里的“绩点崇拜”正在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里的评优、保研等,绩点往往是重要指标,也成了重要指挥棒。然而,绩点更多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生为了拿到更高的绩点,选课、学习的方式紧紧围绕分数来,往往牺牲了学习的广度、深度。大学里多涉猎一些领域,进行交叉学科学习,一时或许难以在绩点上体现出收获,但它很可能是将来在某个节点上的“突然苏醒”,因为创新的种子,很多都是“暂时的所谓无用学习埋下的”。卷绩点,还会带来“绕着硬核课程走”式的学习。大学里有一些选修课,老师上课很认真,课程也很有难度,但一些学生为了考试中拿高绩点,宁愿选择“难度不高,老师倾向于给高分”的水课。硬核课程被“逆淘汰”,“绩点崇拜”是诱因,带来的是学生“错失了挑战性的硬核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面临着更多挑战。“卷绩点”式的学习,就好比“吃饭尽吃细粮”,错失了多种营养的吸收,必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滑向“批量生产精致利己者”的可能。当代大学生,应该像裴坚教授寄语中说的那样,多尝试不同领域的学习,知行合一,投身到广阔大地的实践中,多啃硬骨头,在多样实践中成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