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清华推出官方游学,不失为平衡“学”与“游”的良方

发布时间:2024-01-31 16:42:24

1月26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一条推文吸引了公众眼球。




寒假期间,清华大学推出系列游学组合服务,打造寒假游学“大礼包”,不仅免费,还给公众规划好了多条线路,并开放多个餐厅为参观者解决就餐问题,观之可谓“极度舒适”。





此前,组织中小学生去大学研学的话题备受关注,大家讨论的焦点多集中于如何让中小学生的“大学之旅”能不受组织不规范、导游不专业的干扰,能真正行之有获。而此次清华大学的官宣,无疑是一记有力的回应,也为平衡“学”与“游”提供了一剂有效的良方。


毋庸置疑,大学校园面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放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清华大学这样教育资源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名校,更应该履行好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主动为大学与公众的“双向奔赴”创造条件。毕竟,“大学之门应打开”由来已久,且不说沈从文、丁玲、瞿秋白等名家都曾是北大等高校的“旁听生”,就是当下不少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也不乏曾有过进校参观或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的经历,进而对学校生出钦慕之心,立下将来要考入其中的目标。笔者以为,这才是“名校光环”的应有之义,即名校应该化身为一颗向往的种子,指引万千学子奔赴而来名校也应该化身为一道绚烂的光圈,接纳更多的人同享教育、文化、体育、艺术等资源,拉近高等学府与社会的距离,以及与中小学生、普通人的精神联结




开放大学校园的好处如此多,但为何大学校门打开的速度却始终徐徐?争论点大概就在于没有找到“开与闭”“学与游”“管理与互动”等的平衡。而仔细看清华大学这份寒假游学“大礼包”,其实就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些矛盾。


比如,学校明确了进校主体须为中小学或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何时进校园、如何进校园”,学校给出的对策是规定了明确的进校时间点和时间段,甚至细化到了“从指定校门出入”,采用预约进校的方式。这就避免了过多的人众进入校园,会给校园管理带来不可控的隐患。


又比如,学校绘制了校园地图,规划了四条精品游览路线和六条红色讲解路线,开放校史馆并增设户外展览,推出对中小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展,还安排了大学生志愿者为入校参观者讲解,这就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能确保他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权威、科学、正确的。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是大学拓宽思政课堂的良好探索,能较好地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一边发挥特长,一边奉献社会,一边收获成长。


再比如,学校开放部分餐厅,支持社会公众采用现金、微信、支付宝等方式支付就餐,还特别强调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提醒公众勿轻信黑导游,倡导参观人员轻言轻语、文明参观,减少对学校寒假期间教学科研任务的影响。这般柔性的管理既打消了打算带孩子进校的家长的顾虑,也掐灭了部分机构和个人想钻空子的投机想法,为中小学生进大学研学营造了安心放心舒心的氛围。


可以说,清华大学这份寒假游学“大礼包”,体现出了一所百年名校的智慧、胸襟、责任,其开放包容大气的态度,值得更多高校借鉴。可喜的是,即将到来的寒假,还有不少高校也在“打开校门”这件事上积极开动脑筋,像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去年8月28日开始就允许外部人员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今年元旦更对外发布了哈工大参观攻略。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均先后官宣面向社会开放校园。相信有了这些“先行者”的探索,中国高校的大门定能越开越“大”,并且一定能在“开门”的过程中让“大学之道”得到更多彰显。


作者:陈蓓燕



文章评论

提交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