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拒绝”背后的情绪才是该被问诊的主角

发布时间:2024-12-13 14:35:37

据媒体报道,上海、北京、广东等部分医院相继开设“拒绝上学”门诊,每天都人员爆满、一号难求,门诊医生常常加班到晚上8点以后,甚至忙到连卫生间都顾不上去。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前来问诊的家庭大多“主角缺席”,即只见父母不见孩子。对此,不少网友感叹,“‘拒学门诊’到底是治疗孩子还是治疗家长?”

 

  

  孩子拒绝上学真的是一种病吗?到“拒绝上学”门诊就医一定能治好吗?答案其实心知肚明。家长们无非带着“最后一根稻草”的心理,试图通过门诊和专家,既让孩子能重新走进学校“好好学习”,也消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但正如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李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拒绝上学’像是一条警戒线,无法上学说明情绪问题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时候就要引起重视。”

  

  所以,真正该被问诊的主角,应该是“拒绝上学”背后的情绪。这里的情绪,有孩子的,也有家长的。

  

  暂且不论疗效,“拒绝上学”门诊的开设,至少是为孩子和家长开了一扇抒发情绪的门。在诸多新闻报道中都提到,“直到医生事无巨细地询问孩子,父母才第一次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以及他们在学校的经历,比如数学课因回答不出问题而被老师罚站批评‘学不好以后没前途’……”由此可见,孩子不愿上学,是因为校园生活给了他们不好的体验,而大多数不明所以的父母在没有和孩子深入对话前,就主观断定“拒绝上学”是孩子偷懒、厌学、不上进。亲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拒学”于是愈演愈烈,最终,家长无心上班,孩子无精打采,焦虑与无奈的情绪肆意蔓延,却又驱之不散。

  

  所幸,“拒学”门诊不是野路子,有专业的医生,更有专门的诊疗方案,从袒露心声、抒发情绪做起,相信医患双方如能配合默契,假以时日,定能让孩子和家长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

  

  但对于所有家庭而言,“拒学”门诊的出现不失为一种善意的警示,提醒广大家长应该自觉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跟孩子多一些共情。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成为朋友,接纳他们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尤其是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是被老师“告状”时,不妨先抛开“道理”,抛开分数,抛开成功和失败的常规定义,先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包容,待他们“发泄”过后,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接受程度给予正向的引导,帮助他们扭转一时偏激的思维,学会悦纳自己,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重要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理念、方法,家长懂得是一回事,有没有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孩子毕竟不是成人,难免会反复“犯错”,特别是“犯”家长认为是不对的、不正确的、不应该的“错”。但事实上,这种“错”或许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在可控范围内允许他们试“错”进而让他们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真正的对与错,这不比一味指责、强行纠正、反复喝骂要有效?

  

  说到底,父母领着孩子去看“拒学”门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拒学”这一行为与社会性的要求和期待不符导致父母产生了巨大焦虑,作为过来人的父母“预知”这种行为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伤害”,会让孩子将来“过得不好”,可不谙世事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当下的情绪。而只有处理好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一情绪矛盾,或许才能真正破解“拒学”这道难题。

  

  “面对,是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的第一关。”门诊医生给出的意见很中肯。确实,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先悦纳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站到一条阵线上,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奉劝所有的父母放下类似“这样下去将来会活得很苦”的想象式担忧,少一点“我是为你好”的苦口婆心,踏踏实实陪孩子走好成长的每一步。同时配合医生,该吃药就吃药,该调整就调整,千万不要一边治疗一边“自作主张”不遵医嘱,最终耽误了最佳诊疗期。

  

  “拒学”门诊的出现,对学校教育同样有着警示。“学校不能期待所有孩子都是标准的好学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完成学业。”门诊专家给学校教育开出的这剂“补充药方”,不仅从侧面说明“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评价模式该彻底改了,还提示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把一些小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解决掉。

  

  还有,现行的校纪校规、班级公约是否能处理得更灵活些,让“规矩”“公约”更包容和支持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孩子、“特立独行”的孩子;现有的针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培训能否更有针对性些,让教师能在面对不同学生时,多给予他们些“弹性”,适时适度允许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常规”情况,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家庭、专业机构形成合力,用耐心和专业帮助他们看清自我,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点和着力点。如此,教育才真正发挥了育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