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丨学校倡议学生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这事儿怎么看?
事件
这几天,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条倡议很快就引起了大量讨论。
© 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微信公众号
苑广阔
“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的倡议有可取之处
客观而言,在网络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要想把未成年人完全屏蔽在社交媒体之外并不现实,但是杭州这所学校的做法,不仅仅表明了学校的一种态度,更是看到了背后的真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紧迫性。真正的问题,不是未成年人不能接触社交媒体,而是未成年人的自制力普遍较差,很容易沉迷其中,既耽误了学习,还可能损害健康;另外,未成年人的是非辨别能力也不足,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被社交媒体上的不良内容“带偏”,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这份倡议书凸显出了它的现实积极意义。社交媒体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它上面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一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社交平台上复杂的信息极易干扰他们的判断,误导价值观,诱发错误行为。没有社交媒体的干扰,青少年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兴趣发展、身体锻炼之中,去探索现实世界的奇妙,与身边的人建立更真挚的情感。
张立美
倡议学生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是因噎废食吗?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学校倡议学生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并非是要将青少年与网络时代、现代科技完全隔绝,而是在他们还不具备足够抵御网络社交媒体风险能力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给予适当的保护和引导,为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会并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奠定坚实基础。青少年16岁之前可以使用网络,只是不使用社交媒体,年满16岁后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成熟度与自控能力,再谨慎地使用社交媒体,更能趋利避害。就在上个月底,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一则法案,禁止该国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违反的社交媒体平台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的罚款。
事实上,无论学校是否倡议学生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家庭和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与监督,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帮助孩子把关筛选网络内容。社会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社交媒体内容的监管与规范,特别是平台要严格落实青少年模式,自觉进行内容分级,主动将不良信息与青少年隔离开来。
徐 刚
“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不能只靠学校倡议
让青少年在16周岁之前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隔绝青少年与社交媒体,可能会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接触社交媒体,甚至可能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处理好社交媒体与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学校也好,家庭也好,所做的工作其实都非常被动。因为那么多的社交平台、那么多的问题摆在那里,只是单纯地要求孩子拒绝诱惑,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绝非治本之策。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立法,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行为,以法律的威慑力保障青少年的网络安全。同时,亦应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传播,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在注册环节加强实名认证审核,未成年人不能注册社交账号;针对青少年用户设置特定模式,限制他们接触不适宜的内容,推荐有益的学习、文化类信息等。
在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作,构建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使他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避免受到负面影响。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努力的方向。
推荐新闻
- 1
学生投诉信箱岂能形同虚设?
- 2
校园陪餐需时刻带着食安源头思维
- 3
靠学生“吸粉”?教师要清楚自己的“网界”
- 4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5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6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