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全开!活动“加时”又“加量”,解锁浙江校园体育新样态③
2025年春季学期,浙江省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全域覆盖。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四地依托山海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一市一策”实践矩阵,以差异化路径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省级“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在此生根,山区海岛的孩子们同样享有优质体育教育资源。
之前,我们走过了大半个浙江,“同频”了浙江娃多元、智能的体育活动。
(→热力升级!让学生“ai”上运动,和“体育课天天见”!②)
从东海浪尖到浙西山麓,从非遗传承到现代竞技……山区海岛学校的体育课同样精彩。快跟着我们一起走进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四地的“山海课堂”!
衢州市:三阶推进 夯实固本
衢州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分三阶段逐步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探索高质量体育课堂育人实践,培养健康阳光、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南孔学子。
江山市
江山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在未开设体育课的当天,开设体育活动课,因校制宜开发地方非遗课程,保障学生日均运动强度体质达标。
图为:江山实验小学开展轮滑体育活动
北京十一衢州实验学校每天15∶25-16∶05开展“阳光体育课程”,组织跳绳、网球、跑步及各类运动游戏;16∶15-17∶05开设77门特色课程,其中20门为篮球、跑酷、武术等体育类课程。
江山市城北小学每日下午设立一节体育活动课,由班主任带领进行跳绳、打球等多种体育项目,体育教师统筹指导。课程设置既有集中练习,又有个体活动,为体育教育的多样化探索提供经验。
舟山市:人人参与 健行致远
舟山市教育局通过优化课程安排、增设体育设施、创设体育特色等举措,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健康”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岱山县
岱山县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场地和设施,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通过各增加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挖掘课后服务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活动身体,放松身心。
图为:岱山实验学校学生跳集体舞
岱山双峰新城学校结合“簇群围合”空间特征,打造“长廊文化”,创设多样“泛活动”空间,一楼设AI运动区和篮球投篮区,二楼有墙面棋类和地面智力游戏设施,三、四楼安排地面游戏和乒乓室,丰富学生趣味体育活动。
舟山第二小学北校区融合传统与现代体育项目,抖空竹、滚铁环、踢毽子等传统项目让校园充满活力;趣味接力、拔河、篮球等体育比赛打造激情竞技氛围;健美操、武术、轮滑等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运动选择。
台州市:强师优课 全域增效
台州市教育局通过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善督查激励制度、强化宣传引导等方式加强“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试点工作保障。目前,仙居县全域开展试点。
仙居县
仙居县深化“1+X”体育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分校实施,强调基础课程规范化,特色活动多元化,通过非遗体育融合,挖掘县域非遗资源,整合传统民间游戏,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图为:仙居县学生体验非遗项目“投壶”
仙居县官路镇初中全面调整和优化学生作息和课表,每天下午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每周一节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协调进行班级团体训练活动,或开展趣味体育竞赛,并举办校园达人赛。
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创新打造“3+1+1”体育课程体系。“3”是常规体育课,“1+1”是分类课程,采用多场域、多项目“走班制”,拓展武术、花样跳绳、啦啦操等精彩项目。
丽水市:周课乐动 品健融新
丽水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4+1”“3+2”周课时模式,深化“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结合“快乐星期三”丰富体育活动。强化体质健康“五项行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推动体育与健康育人深度融合。
莲都区
在开齐开足国家体育课程基础上,莲都区中小学校将体育活动课纳入日常课表,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小学阶段以趣味性、游戏性活动为主,初中阶段则注重体能训练和专项技能培养。
图为: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开展特色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
庆元县菊隆中学在不突破周总课时量的前提下,通过将单节课时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既保障了每日至少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刚性要求,又确保学生日均在校体育活动时长持续稳定在2小时以上。
缙云县东渡小学围绕课时、课程、师资等关键要素,优化调整课间时长,在每天下午增设一节体育活动课,开展乒乓球、跳绳、棋类等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并利用新改造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