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考研高分还带家人闹,莫让代际焦虑异化了教育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近日,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则声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声明披露,该校发现多名考生不仅虚构考研高分成绩,更携家长到校集体“维权”。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家长手持的“证据”,竟是由他们的孩子亲手伪造出来的。
© 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这种新型的“家庭组团式”造假行为,已非简单的个体失信,而是演变为一种更令人忧心的社会共谋现象。
从近年来曝光的案例来看,“考研改分”正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某电商平台,以“考研服务”为名的商铺公然提供从成绩修改到“维权指导”的一条龙服务,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服务中专门设有“家庭套餐”,其中竟包含伪造的复试通知模板、家长申诉话术指南,甚至模拟校方回应的应对策略。2024年重庆交通大学曝光的案例中,多名考生的家长甚至组建了“维权互助群”,相互传授施压技巧。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更深层次的代际教育焦虑。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4考研家庭行为报告》显示,83.6%的考研家庭存在明显的教育焦虑,其中45岁以上家长群体的焦虑指数达到警戒水平。在某知名考研论坛,一位母亲的留言颇具代表性:“孩子如果考不上研,我们全家在亲戚面前都抬不起头。”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得家长从教育的监督者异化为造假的共谋者。
从制度层面看,现有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是教育价值观异化的重要诱因。当前,研究生招生中初试成绩占比普遍超过60%,这种“一考定乾坤”的模式,催生了“唯分数论”的恶性竞争。同时,技术防范的滞后也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近三成高校的成绩查询系统仍在使用存在明显漏洞的静态页面,这为“前端改分”提供了技术温床。
面对这一复杂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首先,应当改革研究生招考机制,建立多元录取通道,降低“一考定终身”的风险。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可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增设“反教育造假”条款,明确家长的教育监督责任。技术上,可借鉴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存证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电子成绩单系统。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需要重塑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据北京师范大学的追踪研究发现,过度追求学历反而会抑制学生的长期发展。那些在考研中“成功上岸”却缺乏真才实学的学生,其职业发展后劲普遍不足。这也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一纸文凭,而在于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当一位父亲在得知孩子改分真相后说出“比起虚假的成功,我更希望你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时,或许就已道破了问题的关键。破解“虚构考研高分”乱象,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每个家庭重新认识教育本质——真正的教育,是培养能够坦然面对真实人生的勇气和能力。
推荐新闻
- 1
学生投诉信箱岂能形同虚设?
- 2
校园陪餐需时刻带着食安源头思维
- 3
靠学生“吸粉”?教师要清楚自己的“网界”
- 4
追“象牙塔里的星”别被带偏了节奏
- 5
北大“考古女孩”毕业即奔赴理想,“喜欢”自然前途无量
- 6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赢得青年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