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所!2019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互联网+义务教育”好评度高达99.7%
作者:毛夷萍
编辑:毛夷萍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19-12-24 16:11:28

“实验小学、稽江完小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稽江完小的小导游胡君燕,下面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冢斜村史陈列馆。”熟练的话语,有模有样的介绍,俨然一位成熟的“小导游”。在绍兴柯桥区稽东镇稽江小学乡村小导游展示课上,六年级的胡君燕正在给屏幕那端柯桥区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介绍冢斜村史陈列馆。
相距50多公里,城乡两所学校的同学可以同上一堂课,这得益于“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省政府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截止12月10日,我省1458所学校全面完成结对帮扶,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数145.8%。
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浙江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以补短、提升、融合、共享为特色,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城乡携手并进,让“差异”变为“优势”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分组统计,谁可以告诉我8月份,舟山地区共下了几次雨,天气有什么特征呀?” 应建成老师的问题一抛出,台下加屏幕里十几双小手刷刷举起。“那好,长涂小学3组的同学请回答,我们这边同组的同学再给你们组的小伙伴做补充。”应建成说。
日前,记者走进高亭中心小学一教室,三年级四班的31位学生正在上科学课。环绕他们还有3块大屏幕,屏幕的那端连接着长涂小学11名同年级的小学生。据了解,这样的“同步课堂”学习,这学期,在高亭中心小学已开展了31节。
岱山县长涂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学校,整个学校只有84名学生,且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今年4月8日,高亭中心小学与长涂小学签订协议,两校将在未来三年通过互联网、同步课堂、之江汇等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聚焦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别看孩子们现在如此和谐,刚开始的时候却是“落差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照顾和关爱,长涂小学的孩子多表现的比较害羞,且学习进度明显落后于高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刚开始上同步课,长涂小学的孩子们要么表现出集体沉默、要么举手者寥寥无几,与这边活跃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让课堂更加融合,同步差距逐渐缩小。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像这样把两校的同学融合编成一个小组,让他们更有集体感。还设计了三色名牌和号码牌策略,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变换名牌的颜色。
丁宇航是长涂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他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被评为了9月份的同步课堂小明星。说起这次入选,丁同学一脸自豪。他说:“每次举手回答一个问题后,我的三色名牌就能转一下,每节课下来,我都能回答到好几次陈老师的提问。如果别的老师来上课,叫不出我们的名字时,我们还可以把数字牌高高举起来,那样老师们就能清楚地叫到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如今的同步课堂真的变“同步”了。
像这样从“差异”到“并进”的,还有绍兴市柯桥区的稽江小学。今年9月,稽江小学的校门口挂上了一块金灿灿的铜牌,上面写着“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小学援助学校”,标志着区内最偏远的一所山区完小与柯桥区实验小学结成了帮扶学校。
“我们是稽东镇中心小学下属仅有的一所完全小学,全校仅有10位老师和37位学生。平时孩子们课堂活跃度就不高。这一下子连上了大屏幕,他们能适应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很担心。”校长付祥秀说。
如何才能在享受城市优质资源的同时,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差异变为优势?带着这样的思考,学校设计出了“乡村小导游‘走进’城市拓展课程。每期一个话题,围绕学校附近冢斜古村的人文、历史、文化,由学生们自己探寻、自己介绍,再通过同步课堂,给城区的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开展,老师惊喜地发现,原先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勇于表现自我;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们,也变得积极主动。
“我特别喜欢当小导游,站在台上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小朋友,也让我感觉很自豪。”六年级的学生胡君燕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做小导游了。
从去年的试点到今年的全面开展,我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形成了以县域内为主,县域内、市域内跨县、省域内跨市层次丰富的城乡学校结对形式,受援的乡村学校数占全省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总数的60%。
在此次的结对帮扶活动中,像长涂小学、稽江小学一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省内共有300余所。让城区优质学校与最偏远的乡村学校全面链接,实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教师同步研修,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宁波江北区,惠贞书院正在开展一堂“同步课堂”,而课程的主角不再是学生,而是惠贞、修人、灵峰三校小学部语文组的老师们。
“从2016年开始,在区教育局的牵线下,我们学校就和修人学校开展了多年级、多学科的同步课堂试点。其中,包括学生学生的‘同步课堂’和教师的‘同步研训’。今年,又加入了灵峰学校,实现三方师生异地同步学习。”惠贞书院校长郑颖说。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将同步课堂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每个学期初, 三校校长组织骨干老师,全面规划新学期的远距活动,大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参与的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的选择;小到课表作息的安排,都做了细致的规划。
特别是针对教师的“同步研修”,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开展主题式教研的远距同步研修,也有有远距观课互评研修等,让三校教师利用远距技术进行跨校的教师研训活动,丰富三校教师研修过程的“感受维度”,从而建立“专业共识”,精进专业水准。
通过三年的交流学习,从起初的差异、磨合到化解,不仅是学生变了,老师们也是受益匪浅。
“还记得第一次上同步课堂,别说孩子,我自己也有些手足无措。往往只关注到自己面前的孩子,却忽略了与对方的互动,而且也能感觉到,我们这边的老师和学生和对方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修人学校的数学老师冯园园说。“参与同步课堂以来,不仅是孩子们,我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等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步课堂不仅仅是学的同步,更需要双方教师教的同步。为了能让双方教师先快速熟悉起来,冯园园的“师父”郑颖校长每次在课前,都会帮助冯老师修改教案,双方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调整课程架构设计;课中,还会根据学生反应,及时微调教学内容;课后,及时沟通,总结这堂课的表现,为下一次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在郑校长的帮助下,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越来越融洽,冯老师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欣喜地告诉记者,从教8年的她入围了本届教坛新秀决赛,并有望冲刺一等奖。
而像这样的“师徒模式”,同样发生在舟山高亭小学陈飞老师和长涂小学鲁宁宁老师的课堂上。
为了尽快缩小两校同学的差异,陈飞和鲁宁宁商量,每次两人都同备一堂课。为支援方教师,陈飞会在备课“同步建议”一栏中详细列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要求鲁老师配合的地方,既有学具的准备、设备的调试,更有学情基础的调查、教学环节的契合、生成资源的把握等。
“通过同备一课,学案互学互补,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在教学中未能考虑的细节、未能想到的环节。而当我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鲁宁宁说。通过在一次次的课前交流中,双方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清晰,对学生的把握也更加如鱼得水了。
此次的结对帮扶工作,除了有以学生为主的同步课堂外,全省各地还全面推进了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课集体观摩等多样化的帮扶形式。据悉,今年四类结对帮扶活动在结对学校共开展5万余次,其中同步课堂开课量达2.9万人次,参与师生236.1万人次。
根据“浙里督”省政府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 12月15日的最新数据,“互联网+义务教育”浏览量达400多万人次,参与评价50.2万人次,评价人次是另9项民生实事总和的3倍,满意率始终高居99.7%。
据悉,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按照全省教育大会“同师、同法、同培养”的要求,在今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扩面、提质等工作。到2020年,结对学校数量增加到2000所左右。到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到2022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