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岚:扶贫必扶智,补齐教育扶贫的短板
作者:徐岚
编辑:徐岚 来源:教育之江 发布时间:2017-01-09 17:08:50
国务院新闻办10月17日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2—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31亿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精准之策。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加剧社会分层,而且导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很多农村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而当这些寒门学子发现读书无法摆脱贫穷的时候,他们对教育的功能就会出现误判,读书无用论就开始在农村蔓延。但是教育扶贫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都去接受高学历教育,而是要让适龄孩子接受完整、系统、科学的教育,让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新东方执行总裁周成刚说过,教育是追求培养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世界公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竞争最重要的是保证公平,而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不同,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乡村教师流失问题较为普遍,不少人仅仅将其当作一个过渡的跳板。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为了解决子女的上学费用,选择进城务工,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群体的孩子如果进城读书,会受到户籍限制,他们或者交上昂贵的借读费,或者选择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但是那里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往往较差。一些寒门子弟因为家境贫困,尽管高考成绩很好,但是难以支付上学的费用。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到大城市工作以后,缺乏家庭的经济支持,既畏于城市高房价,又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笔者曾与几位乡镇企业家交流,他们感叹越来越难招到大学生了,他们宁愿留在城市里拿微薄的薪水,也不愿意回来。
很多贫困地区普遍面临教育水平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只能按照传统经验种田,现代化农业技术难以推广等问题,形成“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补齐这些短板,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技之长,要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生产技能和脱贫能力。最近有消息称,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将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中央确定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下,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的本义,不仅是要为贫困地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变“输血”为“造血”,提高他们脱贫的能力。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复兴、下一代人生命运的大事,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加剧社会鸿沟,激化阶层对立。补齐教育扶贫的短板,要让教育和经济、社会、文化等配套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让乡村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动员优秀大学毕业生轮流去乡村支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国家政策要往弱势群体倾斜。这才是教育扶贫功能的充分发挥。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