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徐岚:清华教授被骗活该背后的群体撕裂

作者:徐岚 编辑:徐岚 来源:教育之江 发布时间:2017-01-09 17:09:38
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猝死,引发社会舆论对电信诈骗的痛斥,网友纷纷为花季少女扼腕叹息。然而同样是被骗,被卷走1760万的清华某教授却得不到舆论的丝毫同情,反而为嘲讽为人蠢钱多活该。虽然已有不少师生为其鸣不平,称这些钱是被害老师的卖房款,但公众仍然不依不挠,关注焦点顷刻变成了,一个大学老师怎么会有1760万,这么蠢是怎么当上清华教授的。一桩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件,本该引起全社会的法治思考,结果却演变成为精英和平民阶层互撕的舆论狂欢。
 
公共舆论对待徐玉玉和清华教授态度的迥异,说明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正常的社会理性仍然缺乏。部分网民在面对社会问题之时,受立场所缚,对弱者天然同情,对富人天然排斥,诉诸情绪远远超过诉诸理性。
 
大学教授因为拥有1760万就要遭受质疑,而明星的片酬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反倒被习以为常,折射的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一个大学教授凭什么不能拥有1760万?为什么大学教授赚钱就被指责为背叛学术?难道只有商人明星赚钱是天经地义,科研人员为国家科技创新付出毕生心血,却不该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科研人员所从事的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当我们为国家一项项科技突破欢呼雀跃之时,又是谁在为这些突破刷新世界纪录?1977年,邓小平果断拍板恢复高考,让那些有知识、有才干的人得到尊重,把2000万知青从乡下召回城市,不仅是出于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促进教育和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一个民族,忽视教育、轻视科技,就一定会停滞发展。
 
弥合精英和平民的阶层分化,不可能依靠不公平的舆论反应来解决,而只能诉诸于教育。不少网民站在道德高地,对精英和弱势阶层采取两套标准、双重立场,然而教育却是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虽然媒体关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的呼吁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通过自身顽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坐标已在各个群体中扎根。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知识贬值成为一道社会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却也从侧面折射出,相当数量的人仍然希冀通过教育实现贫富阶层的跨越。清华教授无疑位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只要系合法收入,“被骗因为蠢”的荒谬说辞更多只能是一种酸葡萄心态在作祟。
 
一直以来,富人在舆论场遭遇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并不鲜见,似乎富人拥有财富就该遭受谴责,而穷人则天然获得网民的情感认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产生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固然存在,但是舆论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讨伐富人绝对不是良性之策。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富人阶层所获取的财富是否剥削弱势群体所得?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差异必然存在,王健林的小目标是挣一个亿,你可以尽情骂他炫富,但是这背后却凝结了他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够说出如此豪气的话。一个健康的社会,鼓励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正当财富。一个强大的国家,尊重每一个科研人员为技术突破所付出的辛勤努力,那么给予其相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荣誉,也都是不为过的。何况在如今这个开放的时代,人们获取财富的渠道早就已经不局限于工资了。
 
徐玉玉和清华教授被骗的案件理应激起全社会对电信诈骗现象的法治拷问,对1760万从哪里来的关注热情让案件本身严重失焦。如果被骗就是因为蠢,这和女生遭性侵却被指责为穿着暴露的强盗逻辑又有什么区别?只有当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舆论场彻底确立,人们判断社会问题不再选择立场站队,社会理性才可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