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走班 你准备好了吗
理想的高中是一所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的学校,因此,只有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才是造就“好学校”的发展道路。
近日,省教育厅确定16所普通高中作为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这16所高中分别是:杭州二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鄞州中学、温州中学、永嘉中学、嘉兴一中、湖州二中、上虞春晖中学、浙师大附中、义乌中学、衢州二中、天台中学、缙云中学、青田中学、南海实验高中。
这项决定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几十名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每天学习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用同一个标准评价学习。走班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允许学生在不同的选修科目中有不同的选择,按不同科目到不同教室上课,组成新的教学班级。
必修课走班教学的组织实施涉及必修课内容的处理、教学班的组建、教师安排、教学管理和评价、教育资源配给等方面。目前,我省必修课走班教学主要在学术性的9门课程中实施,其他必修课程以及班团队活动均按行政班进行,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班级建设,学校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并存的管理模式,并给每名学生配备了必要的导师。
新生事物带来了变化,同时也给不是太了解的人带来疑虑。
家长疑虑:我的孩子怎么成了“小白鼠”?
学校释疑: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
触动试点学校改革的首要原因是现实教学过程遇到的困难,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任学宝说,高中平行分班后,原来的行政班内学生之间程度差异较大,行政班齐步走的教学常常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基础一般的学生‘吃’不好”的现象。
青田中学校长邓加富对记者说,他们的改革源于一次就必修课教学效果面向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听课效率不错的仅占12%,还行的有41%,不怎么样的达57%;而在上课走神的原因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占54%,教师原因的占13%,瞌睡的占29%,没有预习赶不上速度的有4%。邓加富告诉记者,从知识水平看,既有基础较好、功底扎实的学生,又有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2013年秋季入学的607名高一学生的中考数学、英语成绩从纵向比较看差异很大,最低分和最高分分别为76和118,57和119。以目前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
可见,传统的行政班齐步走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满足每一名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用分层走班的方式组织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在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看来,这项工作势在必行,但要谨慎、稳妥,各个学校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说,新的高考方案基本框架出来了,与此对接,普通高中教学必须改革,谁做得早谁得益。当然,这项工作真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走班分层教学并不是降低难度,只是让不同的学生用他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接受他最合适的教学内容。”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进一步解释,“就像同是从杭州到北京,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高铁,也可以坐大巴,各种方式都可以。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学生适合用哪种方式就提供给他哪种合适的方式。”
浙师大附中去年对高一年级13个班完成行政班分班后,又在1~6班试行“必修课走班”,7~13班则仍按照正常的行政班上课。“从期中考试成绩看来,走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行政班的学生高10分。”该校领导说,其中成绩提高比较明显的是C层班级的学生和A层班级的学生,尤其是A层班级的学生,年级排名至少比行政班差不多层次的学生提升10多名。
家长疑虑:学校怎么定位我孩子的层次?
学校释疑:反复论证完善方案审核调整
必修课走班教学的组织实施涉及必修课内容的处理、教学班的组建、教师安排、教学管理和评价、教育资源配给等方面。试点学校均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将必修课程分为2个或3个水平进行实施,但最终均要求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教务主任包东良、教科室主任寿立敏告诉记者,他们是全省最早进行必修课走班试验的学校。方案初稿出来后,学校通过行政会议反复讨论、学生调查、家长调查、教师动员等多方面进行前期准备与理念学习,完善方案设计,最终确定了分队及单科分层的总体思路。根据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学校将教学难度分为A层与B层,A层为较高层次,人数占40%左右,B层为基础层次,人数占60%左右。学生按照单科发展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学校行政进行审核调整,确定教学班教师安排,并排好走班课表。
必修课走班前,教导处公布各队各门学科任课教师名单、学生分队及单科分层参考意见,每名学生人手一份选课说明,并召开学生大会说明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换队及更换单科层次,然后在校园网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再由教师进行微调,确定每个教学班最终的学生名单。目前做法是一学期进行一次全年级的教学班调整,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要调整教学班级时,需本人申请,家长签字,学科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更换。
俞越是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二(5)班学生,他告诉记者他想成为结构工程师,他选择了物理A层,同班同学林睿以后想做联合国官员,语言方面比较强,所以语文选了A层。
而浙师大附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水平和兴趣的差异,将学生归纳为三种类型:A类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类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又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并能够积极向C类同学靠拢;C类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学业水平考试能够达到优秀。相应地对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分为A、B、C三个层次,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提出不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分层练习。
我省各试点学校基本通过确定各层次教学班数量、宣传发动、摸底测试、自主选择、公布名单的方式组成教学班,并制定定期调整的机制。学校均进行了摸底测试,结合中考成绩确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以此给家长和学生提出每一门学科选班的建议。其中浙师大附中还对学生进行生涯测试,对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评估,将报告提交给学生和家长,供选班时参考。一般学生都会认真考虑学校给自己适合水平层次学习的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选择教学班。这是一个学生和学校互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几次协商才能最终确定。
教学班组成后,学校会公布各教学班学生的名单以及教学安排。教学班组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进行一次调整,有的学校一个学期有两次调整机会,即在期中和期末调整;有的学校规定一个学期调整一次,但其间个别学生要调整,需本人申请,家长签字,学科备课组长签字后也可更换。
家长疑虑:没有固定班级,孩子的事谁来关注?
学校释疑:班主任淡出了,导师制来了;班级打散了,社团加强了
“分层走班以后,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杭师大附中就此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调研。69.1%的学生担心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好,64.5%的学生怕分层影响了班级学习氛围,56.1%的学生感觉分层后无集体感,43.2%的学生不能进入想去的层次认为心理接受不了,17.3%的学生怕教师不管了。
对此,方红峰说,实行必修课走班的高中,班主任淡出了,导师制替代了;行政班级的功能弱化了,社团活动一定会加强。以后,虽没有同桌的概念了,但学生们可以通过社团交朋友。
2月21日晚上7点钟,在杭城的将近470个家庭里,一家人齐聚在电脑跟前——杭师大附中的学生“抢导师”开始。抢心仪导师,真正可以用“秒杀”形容。配合必修课分层走班制的开展,学校在新学期初就制定了《杭师大附中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高一年级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在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都需要承担起10名左右学生的成长导师这一角色。导师的责任是“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除了集体交流外,每两周成长导师必须和被指导学生个别谈话、和这些学生的任课教师联系、和宿管员沟通、和家长交流一次。
“可以说,我们人人都是班主任。”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教师张旭强说,“学校同样实行了导师制,任课教师管理10名,班主任管理5名。”受导的学生会抽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与导师交流,学生小吴说:“我们问问题,谈人生,常常忧愁着来,快乐着去。”人手一本的《导师手册》由学生书写记录受导情况。
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每位导师最多带不超过10名的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
校长陈建国说,学生日常管理实行“三师一体”,就是行政班班主任老师、教学班任课教师和学生导师三者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一种多渠道的管理体制。它以行政班为基本管理单位,以教学班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导师制作为两者交叉的空白点予以补充和延伸,形成以行政班班主任老师日常管理为基础,以教学班教师实施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导师实施个性化教育为目的的管理系统,对学生实施立体的网络化的整合教育。
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情况下,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学生的管理责任,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课后管理,与教学班班主任通力合作,信息互通负责,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制度。试点学校普遍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家长疑虑:会不会好教师教好班,差教师教差班?
学校释疑:考虑特长选择最适合的教师
“要不断研究课堂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分出好中差,不管怎么分班,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是途径、过程不同。应用‘最近发展区’原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韩平说。
各试点学校实行分层备课和上课。先由学科主任和各层教研组长统筹商议,再由各层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教师集体备课,最后由各任课教师具体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应适合学生的实际,应具有明显的差异。
试点学校建立了有关的制度,杭师大附中教学处出台《备课组分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长为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备课组每周开展集体研讨活动,进行分层备课、分层作业设计、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在教学中,对A层学生突出了一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分层教学绝不是人为地给学生或教师“分等级”,改革的唯一目的是努力提高各层次课堂的教学效果,在防止“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同时,试点学校对教师的安排各有特点。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在实行学生选班的同时可选教师,学校事先公布各门学科任课教师名单,学生在校园网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浙师大附中正在进行试验,有意安排中等程度的教师担任教学班教学任务,但学生只选班不选教师。青田中学则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同时任教A、B两个层的教学班。
杭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朱世光是公认的好教师,他主动请缨要求教基础较差的班,他说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引导与激发。“就像医院,好医生应该看疑难杂症,好教师要放在特别需要他的基础较差的班。”任学宝说,“我们充分考虑教师的特长,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岗位。”
“其实,基础稍差的B班学生智商不低,与成绩好的A班学生相比,往往更有创造性,但专一性、坚持性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用各种方式充分刺激他们的神经。”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语文教师顾亦文说。例如上《鸿门宴》,对程度较好的A班学生,可以字字紧扣求落实;而对B班学生就可以用让他们演出等方式,让他们在快乐的表演中背诵和理解。
家长疑虑:走班到底效果如何?
学校释疑:学生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前期的试点,必修课走班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初步形成必修课走班教学机制、学生发展得到明显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新方向。”韩平说。
试点学校教师普遍认为必修课走班教学运行良好,分层后课堂教学针对性增强。必修课走班教学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所有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实施后学业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如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在2013年6月杭州市高一教学质量检测时,成绩有明显上升;浙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有6个班实施必修课走班教学,另外9个班则按传统行政班上课,期中考试后,学校做了对比研究,效果明显。6个教学班各科平均分除化学外均高于9个行政班,平均分总分高于后者9.86分。6个教学班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例也明显超过9个行政班。因此,“走班对成绩有效,希望可以继续”、“走班教学很好,适合我目前的学习状态”成为该校许多学生的声音。
必修课走班教学还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水平层次选择时,触发了对自我的认真反思,而不同水平教学班定期流动机制,又让学生看到前进的希望。这种选择和流动,会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志趣,对选修课的选择更加理性。
初见成效的必修课走班教学,也让处于忐忑中的学生和家长放下心来,如青田中学为检测分层走班教学的效果,高一年级用与上一届相同的试卷进行学科检测,结果2016届学生的数学成绩进步明显。相同层次的学生编组为一个教学班,教师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生上,放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材料、训练习题上,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科成绩的进步。青田中学学生方茜茜说:“在英语B班,老师在提高我们能力的同时还很注重巩固基础知识,讲题更细致了,有时怕我们听不懂,也会用中文解释下,我听得懂了,学英语的兴趣也上来了,英语成绩的进步让我信心强起来。”
青田中学教师贺新萍说:“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同,上课时教学班的学生都能认真跟着我的节奏,积极思考,我自己的上课状态也好很多,有时被学生情绪调动,不知不觉竟比备课时的预设多了许多,而我们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所以这也是师生的一种良性互动吧。”青田中学教师潘利华说:“现在教学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接近,可以更加关注课堂的实时生成,对有效的生成及时利用、反馈,也可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课堂的驾驭能力。”
杭师大附中教师滕朱伟任教语文A、B两个层次:“对学生来说,学习针对性、适切性强了。对教师来说,难度加大了。一是备课难度大了,二是管理难度大了。以前,有什么事与班主任讲一下就行,现在更多要自己处理了。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成长契机。”
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随着必修课走班教学的实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开始时,试水的教师们有不理解的,甚至有些抵触情绪,随着培训和必修课程分层走班的试点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受益,许多教师树立了为学而教的课程观,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明显提升,随着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们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必修课走班教学带来的诸如分水平的备课、分水平的上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等问题,倒逼教师加强研究,自我充电,提升素养。他们开始认真研究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各班每名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目标达成上、提供学习材料多少上、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上、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上,都做了详尽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教师觉得原来面对的是毫无差异的平行班,今天面对的是更具特点的教学班,似乎有太多的事需要研究,有太多方式值得去尝试,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新的方向,即如何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当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处理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整体考虑,如何将必修课走班教学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整体考虑,如何更加合理地组织教学班,如何扩充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如何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实现更加精细地对教学班进行管理和对教师进行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