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光湖影里寻找苏轼的身影
作者:朱云福
编辑:朱云福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2-11 00:20:17
徐州,古称“彭城”,为江苏省省辖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是著名的千年帝都,两汉文化和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胜迹浩繁,文化遗产众多,自然风光优美。
徐州对苏轼的意义,比起他在其他城市都显得重要。因为徐州是他努力为官认真仕途的一个重要地方,他在这里做知州两年,按林语堂的说法是“苏东坡的政治生命从徐州开始”。
我于是打算在徐州的云龙山、云龙湖寻找一下苏轼的身影。
吃过晚饭后,我们从云泉山庄出发,沿着金山东路,10分钟时间就跨过金山南路,来到了湖边。走在云龙湖中的湖南路上,凉风习习,风光美丽。
夜色下的云龙湖是迷人的,五彩斑斓的灯光穿透了湖面上浓郁的气雾,在水中打出了缤纷的倒影,好象是为云龙湖裁制了羽衣倪衫。湖畔的树也争相将它的枝桠探向湖面,似乎想要将那美丽的衣裳披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也和湖水一样如梦如幻……
苏轼一生辗转各地为官,做过八个地方的长官,其中以杭州和徐州的任期最长。杭州有西湖,徐州有云龙湖。说起西湖和云龙湖,以苏轼为线索,可以牵出数不尽的缘分……
苏轼在任徐州时,曾登云龙山顶极目远眺,对着山下广阔的湿地感慨,“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而今天他的夙愿已成现实,云龙湖与杭州西湖也结成了“姊妹湖”。在云龙湖上,有苏公岛、苏公塔等一系列纪念苏轼的景点。
真是“千古名臣,一对名湖,两座名城。”
苏轼是徐州人民心中的丰碑,徐州也是苏轼功绩辉煌之地。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轼在彭城任知州仅仅两年,却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苏轼广施仁政,给彭城带来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苏轼在彭城抗洪的事情特别说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41岁的苏轼从密州调任彭城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即面临一场彭城生死保护战。苏轼坚守在防洪大堤“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洪水退后苏公才深深松了口气走下城墙,回家一醉方休。
之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彭城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
为纪念此次抗洪经历,苏轼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苏公塔是一定要走近仔细瞧瞧的。
这是徐州人民为纪念苏轼,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仿宋塔。里面镶嵌着35幅大理石雕刻的《苏轼行迹图》,其内容有“苏母教子”、“苏公浩然”、“赤壁怀古”等,其中“彭城抗洪”、“石潭祈雨”、“醉卧石床”、“放鹤南天”、“黄楼盛会”、“白土寻炭”等十余幅,生动地描写了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辛劳和生活的场景。
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是苏北名山,连绵九节,长达3公里。岗峦起伏,宛若游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
山上文化古迹众多,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东坡石床;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等历史文物古迹。
苏轼特别钟情云龙山,他的名作《放鹤亭记》使云龙山及放鹤亭名扬四方;他的诗《登云龙山》,描写了一个醉态可掬的太守形象,“东坡石床”也成为独特的一景;他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中一句“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使云龙山的杏花香飘千年。
这就是放鹤亭,940年前,苏轼经常带着宾客到这里饮酒作诗。元丰元年(1078年11月),苏轼饮酒后,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放鹤亭记》,使 放鹤亭与云龙山从此闻名于世。
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
苏轼说,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全文通过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鹤”,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人超尘出世之姿。
写鹤亦是在写人。
黄茅冈,位于云龙山西下坡,当年苏轼常游历至此,群石如羊,激起了他的诗兴。他写《登云龙山》记录此事,也从此留下“东坡石床”这一古迹: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诗歌画面销魂,乱石丛中,醉卧苏子,仰天放歌,同伴登山行路驻足拍手,笑指苏子疯态。这是一幅多么欢情的游山画面啊!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同乡张师厚赴开封参加殿试。张师厚特来徐州拜谒苏轼,以求其举荐后赴京殿试。苏轼在云龙山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以壮行: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轼在徐州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徐州的感情很深。一首《江城子•别徐州》道出了他对古城徐州的无限热爱和留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离开了彭城。再次出发,天涯流客,浪迹江湖,本是正常。但这次不同,彭城浇灌了他的心血。抗洪抗旱的功绩还在,挖煤筑楼的建设还新,却必须放下,去新的地方。
一晚一早,云龙湖里、云龙山上,4个小时,看过的风景,寻找的身影,想象过的画面……
那个带领彭城人民抗洪抢险的苏轼,那个登云龙山顶极目远眺的苏轼,那个醉卧云龙山石床的苏轼……仿佛就在眼前。
此刻,我想起了林语堂说苏轼的一段话: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他旷达豪放,他挥毫泼墨,他的才华、胆识、智慧已然令我深深折服,只在徐州寻找他的身影不能令我满足。
回家再看《苏东坡传》。
徐州对苏轼的意义,比起他在其他城市都显得重要。因为徐州是他努力为官认真仕途的一个重要地方,他在这里做知州两年,按林语堂的说法是“苏东坡的政治生命从徐州开始”。
我于是打算在徐州的云龙山、云龙湖寻找一下苏轼的身影。
吃过晚饭后,我们从云泉山庄出发,沿着金山东路,10分钟时间就跨过金山南路,来到了湖边。走在云龙湖中的湖南路上,凉风习习,风光美丽。
夜色下的云龙湖是迷人的,五彩斑斓的灯光穿透了湖面上浓郁的气雾,在水中打出了缤纷的倒影,好象是为云龙湖裁制了羽衣倪衫。湖畔的树也争相将它的枝桠探向湖面,似乎想要将那美丽的衣裳披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也和湖水一样如梦如幻……
苏轼一生辗转各地为官,做过八个地方的长官,其中以杭州和徐州的任期最长。杭州有西湖,徐州有云龙湖。说起西湖和云龙湖,以苏轼为线索,可以牵出数不尽的缘分……
苏轼在任徐州时,曾登云龙山顶极目远眺,对着山下广阔的湿地感慨,“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而今天他的夙愿已成现实,云龙湖与杭州西湖也结成了“姊妹湖”。在云龙湖上,有苏公岛、苏公塔等一系列纪念苏轼的景点。
真是“千古名臣,一对名湖,两座名城。”
苏轼是徐州人民心中的丰碑,徐州也是苏轼功绩辉煌之地。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轼在彭城任知州仅仅两年,却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苏轼广施仁政,给彭城带来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苏轼在彭城抗洪的事情特别说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41岁的苏轼从密州调任彭城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即面临一场彭城生死保护战。苏轼坚守在防洪大堤“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洪水退后苏公才深深松了口气走下城墙,回家一醉方休。
之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彭城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
为纪念此次抗洪经历,苏轼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苏公塔是一定要走近仔细瞧瞧的。
这是徐州人民为纪念苏轼,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仿宋塔。里面镶嵌着35幅大理石雕刻的《苏轼行迹图》,其内容有“苏母教子”、“苏公浩然”、“赤壁怀古”等,其中“彭城抗洪”、“石潭祈雨”、“醉卧石床”、“放鹤南天”、“黄楼盛会”、“白土寻炭”等十余幅,生动地描写了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辛劳和生活的场景。
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是苏北名山,连绵九节,长达3公里。岗峦起伏,宛若游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
山上文化古迹众多,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东坡石床;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等历史文物古迹。
苏轼特别钟情云龙山,他的名作《放鹤亭记》使云龙山及放鹤亭名扬四方;他的诗《登云龙山》,描写了一个醉态可掬的太守形象,“东坡石床”也成为独特的一景;他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中一句“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使云龙山的杏花香飘千年。
这就是放鹤亭,940年前,苏轼经常带着宾客到这里饮酒作诗。元丰元年(1078年11月),苏轼饮酒后,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放鹤亭记》,使 放鹤亭与云龙山从此闻名于世。
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
苏轼说,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全文通过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鹤”,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人超尘出世之姿。
写鹤亦是在写人。
黄茅冈,位于云龙山西下坡,当年苏轼常游历至此,群石如羊,激起了他的诗兴。他写《登云龙山》记录此事,也从此留下“东坡石床”这一古迹: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诗歌画面销魂,乱石丛中,醉卧苏子,仰天放歌,同伴登山行路驻足拍手,笑指苏子疯态。这是一幅多么欢情的游山画面啊!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同乡张师厚赴开封参加殿试。张师厚特来徐州拜谒苏轼,以求其举荐后赴京殿试。苏轼在云龙山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以壮行: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轼在徐州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徐州的感情很深。一首《江城子•别徐州》道出了他对古城徐州的无限热爱和留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离开了彭城。再次出发,天涯流客,浪迹江湖,本是正常。但这次不同,彭城浇灌了他的心血。抗洪抗旱的功绩还在,挖煤筑楼的建设还新,却必须放下,去新的地方。
一晚一早,云龙湖里、云龙山上,4个小时,看过的风景,寻找的身影,想象过的画面……
那个带领彭城人民抗洪抢险的苏轼,那个登云龙山顶极目远眺的苏轼,那个醉卧云龙山石床的苏轼……仿佛就在眼前。
此刻,我想起了林语堂说苏轼的一段话: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他旷达豪放,他挥毫泼墨,他的才华、胆识、智慧已然令我深深折服,只在徐州寻找他的身影不能令我满足。
回家再看《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