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寒夜客来茶当酒:武夷山冬日品茶记之一

作者:汪啸波 编辑:汪啸波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2-13 10:19:16
          阳历年眼看快过完了,北风劲吹,冷雨霏霏,人需要喝口茶,缓缓乏。于是,2017年12月30日,我们兄弟仨来到了武夷山。行走在赭色山石下,流连在翠色草木间,这趟忙里偷闲的漫游,一路上弥漫着馥郁的岩茶芬芳。
  
  冬日的武夷山茶园
  
  武夷的冬日是温暖的。虽说此地是衢州近邻,但却似乎没有冬的严峻,高天寒流拂过沐浴过冬阳的河谷山峦,变得温驯柔和。也许因为湿润温暖吧,遍地葱茏。树上的蕨类,一枝枝,一丛丛,蓬勃旺盛,郁郁青青。
  
  武夷的冬日是清秀的。蓝天坦荡无云,溪水清减了腰围,山崖顶上的叶树,抖落了浑身红黄披离的叶片,显得干净利索,与武夷夏日的苍翠丰满迥异。
  
  九龙茗丛园
  
  自然是先逛一逛大名鼎鼎的九龙窠茗丛园。冬日的茶树白花零落,我知道,此时已过了全盛期。凑近看看,一行行的茶树被修了枝,以待来年春天多发新芽。
  
  修剪后的冬天茶树
  
  茶树的区别,我们无从分辨,但茶树名却让我们好奇新鲜。肉桂、水仙、白鸡冠、白兰奇芽、佛手,那是寻常所见,也喝过不少;更有那千奇百怪的,让人浮想联翩:
  
  北斗,难道是茶叶中的导航系统?
  
  水金龟,莫非是留待钓金龟婿的吧?
  
  半天妖,是否专供《西游记》摄制组妖精们饮用?
  
  不见天,有那么大仇恨吗?何必把他囚禁在石壁水牢?
  
  老君眉,哈!那肯定十分稀少,试想:太上老君能有几根眉毛?
  
  景区深处,最热闹的地方,自然是众所周知的地方——崖壁上六棵大红袍老茶树。
  
  大红袍老茶树
  
  大红袍石碑
  
  大红袍实在太有名了,所以这里常年游人如织。大家纷纷围着那几棵神树合影留念,拿相机、手机摄下岩下风光。
  
  我对于穿凿附会的神话传说照例是不信的,但想,在那缺水少土的岩石壁上生长,倒真是颇为不易。
  
  拍下大红袍的树影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乌龙茶系,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七十平方公里。最好的茶园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谷底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滋养出驰名世界的名茶。
  
  武夷岩茶风味,常用“岩骨花香”四字来概括。“岩骨”得之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武夷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孕育出“岩韵”滋味。“花香”则靠不同寻常的制茶工艺后期酿成,它未经窨花,茶汤却带着花果的芬芳,或是兰花、桂花,或是苹果、板栗,甘馨可口 ,回味无穷。
  
  岩韵石刻
  
  看了那么多岩茶的介绍,我忍不住包了一汪口水,顾不得细看石壁上的石刻,只想尽快去享用一盅香茗。
  
  晚饭也吃得食不知味,饭后,来到一家制茶人家。正要往三楼赶,忽然闻到一缕香气,啊!烘茶!进去一看,一个方方正正的茶叶桑拿房里,地炉台上,摆着几个竹编烘茶用的茶篓,黑乎乎的茶叶正发散着热气腾腾的浓香。
  
  炭火烘茶
  
  主人热情地介绍烘茶的工艺,然后把我们让进茶室,片刻之间,泡上茶来。嗯!颜色深,发酵重,火功猛,香雾缭绕,一盅饮下,甘甜微涩,遍体通泰。我口味比较重,便觉很过瘾。
  
  当我赞不绝口之时,小弟微微一笑:“你攀登过泰山十八盘吗?顶上还有顶,峰上还有峰。武夷山,世界名茶产地呀。”他手指了指身边一位笑容憨厚的青年人:“孔泉,我的好朋友!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声名鹊起的制茶大师!”
  
  冬夜茶香春意暖
  
  寒夜特别适合品茗,一行人谈谈说说,品茶,论道,谈喝茶心得,聊制茶体会。
  
  最难忘主人几句实诚的心里话,制茶季他几乎日夜不敢合眼,而岩茶的品质,最后一道烘焙功夫最能体现。薪炭加温的办法,比油、气、电的烘焙多了一种木头的气味,带着炭火奇香。
  
  告辞出来,烘房里仍有人忙碌,加炭,调火,翻茶。
  
  武夷山冬夜,清寒寂静,星阑斗斜,街头巷尾似乎总是飘溢着若有若无的茶香。我暗暗惊叹:小小一盅茶,须费多少工?不知有多少人,为制一盅好茶而彻夜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