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温暖记忆
作者:朱翠霞
编辑:朱翠霞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2-21 20:13:48
一次寒潮,或是一场大雪,把冬天的美丽和寒冷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于是每一个人除了把自己厚厚地武装起来,再就是千方百计地追逐阳光,追逐温暖。到了冬天,温暖就显得愈加珍贵,已至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最重要的取暖“神器”——火熜来。
山里的火熜有大有小,一个竹篾编制的笼子里套了一只"火盆"——铁皮做的盆子,加上一个盖子——好的用铁条焊接而成,差的可以是铁丝网格成,甚至是竹片订就,再或者干脆不要盖子。为了方便使用,竹编的外壳上还要安上两道弧形的竹片,可以随便拎取。有时候就在这两道竹片间插上几根铁丝或者竹片什么的,就可以用来烘些小件东西,不至于烘焦了。有时候,为了美观,特别是给女孩子做嫁妆用的那两个,还要用篾青和篾黄穿插编成花纹,又用毛笔蘸了墨汁或者油漆描过,再在整个竹笼子外面涂一层清漆,整个火熜也就花红柳绿的,不亚于艺术品了。
记得那时候,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人手一个火熜,条件不好的就几个人合用一个。我家那时候条件不怎么样,可是火熜却是足够的。虽然其中有两个火熜的火盆底已经千疮百孔,但火盆底被父亲找了几块烂铁片遮着,还可以用。只是稍一震动,火熜里的灰和炭火就扑扑地往下掉。可这两个火熜我们姐弟俩却不大用,我们用的都是那两只好的,据说就是母亲的嫁妆,一直舍不得多用。到了晚上,那两只漏灰的火熜只好放在地上烘烘衣服鞋子,而那两个好的就要被母亲塞进被窝给我们烘被窝,烘得整个被窝里暖烘烘的,烘得我们开始做充满阳光的美梦了,母亲又悄悄地把火熜从我们的被窝里拎出来……
母亲的这两个陪嫁火熜的外壳只是一些差不多粗细的篾黄编成,也没有经过什么后期加工,也就没有什么让我们可炫耀的地方。可是这两个火熜却成了我和弟弟整个童年里过冬的随身物品,也是我们冬天里的很多快乐所在。
雨雪天里,我们会无所事事地拥着火熜呆在家里,或站或坐地听那些来到家里的大人们聊天。火熜一会儿被我们笼在手腕,一会儿被我们垫在脚下。记得那时候冬天里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三爷说故事,大字不识几个的三爷却有着一肚子好听的故事,说远古说眼前,说鬼神说自己,说"四书五经"说《推背图》说"三国"……直说得整间屋子里荡漾开了一股子臭味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脚底下已经烫得受不了,母亲刚做好没多久的布鞋的鞋底都被火熜烤焦了……
孩子就是孩子,那时候的我们更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眼见得阳光已经晒到场院里,村子里的孩子就都拎了家里的火熜往太阳底下跑。冬天里还是炫耀自己家收获的好日子,山里娃们纷纷拿了家里可以烘烤的食物凑一块儿烘火熜,晒太阳。然后,就在暖烘烘的冬阳下,各种好吃的东西的味道开始升腾了起来,勾起了小家伙们肚子里的馋虫,也引起了一阵阵的大呼小叫。
冬天里的火熜上,除了山里娃或长冻疮或不长冻疮的手脚之外,还会出现这些美食:玉米、黄豆、番薯、马铃薯、粉干、年糕……
玉米和黄豆一粒粒地从口袋里抓出来,放在一个用铁丝一圈圈扭起来的小勺子里,然后放在拨红了的炭火里煨,煨得熟了,煨得喷喷香的,滤去炭灰,随手找两根小柴火棍儿夹了吃,吃得满嘴的灰却只觉得香,觉得乐。番薯在火熜里是不可能整个儿地煨的,大多是煮熟了又晒干的番薯片番薯条,烘得起焦起泡,烘得发软发香,吃起来咯吱咯吱的甜。马铃薯却大多整个儿地煨,挑个儿小的,时间要长,煨得熟了,扒开皮直接啃,香香的嫩嫩的,满嘴的热气腾腾。粉干和年糕却要到过年前后,粉干最省力,随手抽一根,直接往火里凑,遇见火的那一段一碰到火就胀了,卷了,拿出来就一口咬去,熟一段吃一口,那味道脆脆的,绝对与锅里烧的不一样,然后细细琢磨着又往火熜里凑……年糕却要放在火熜盖上烘,用盖子把火盆里的火拨开,拨得红艳艳的,然后盖上,再放上年糕,最好上面罩上一张草纸。等到一面烘得焦黄了,再翻一面,直到两面两头都金黄的才吃。一口咬去,脆脆的软软的糯糯的,也觉得比大人在锅里烧出来的可口多了……
冬天里的上学日子同样也少不了火熜,一人一个拎着上学去。起得晚了,火熜上可能还有这一天的早饭。到了学校进了教室,有几个学生就有几个火熜,都放在各自的书桌下面,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老师来了,也会拎来一个火熜,也放在桌子下面。上课的时候,一个个简单的心思都专心地围着老师转,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写字的时候写字。听着见多识广的老师说书本内外的知识和大山外面的世界,那股暖洋洋的气息从脚板心一直涌到四筋八脉,再冷的冬天,简陋的教室里也始终是暖暖的。
如今抱在手里的已经是更方便的电热水袋,童年时的那些温暖的记忆却始终如新。每年冬天我总有几天可以回老家拥着火熜和家人谈天说地,向儿子演示我那曾经的童年。然后就在某一天,就在同样暖暖的冬阳下发现:火熜还是山里的父老乡亲们更信赖的取暖工具,而我的鬓角却已峭楞楞地立上几根如雪的发丝——时间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流成了一条河,而心底里的那些温暖记忆却怎么也不会逝去,就仿佛母亲养的那只温驯的小黄猫,轻轻地软软地“喵”一声,空气里便都是暖暖的甜甜的气息了。
山里的火熜有大有小,一个竹篾编制的笼子里套了一只"火盆"——铁皮做的盆子,加上一个盖子——好的用铁条焊接而成,差的可以是铁丝网格成,甚至是竹片订就,再或者干脆不要盖子。为了方便使用,竹编的外壳上还要安上两道弧形的竹片,可以随便拎取。有时候就在这两道竹片间插上几根铁丝或者竹片什么的,就可以用来烘些小件东西,不至于烘焦了。有时候,为了美观,特别是给女孩子做嫁妆用的那两个,还要用篾青和篾黄穿插编成花纹,又用毛笔蘸了墨汁或者油漆描过,再在整个竹笼子外面涂一层清漆,整个火熜也就花红柳绿的,不亚于艺术品了。
记得那时候,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人手一个火熜,条件不好的就几个人合用一个。我家那时候条件不怎么样,可是火熜却是足够的。虽然其中有两个火熜的火盆底已经千疮百孔,但火盆底被父亲找了几块烂铁片遮着,还可以用。只是稍一震动,火熜里的灰和炭火就扑扑地往下掉。可这两个火熜我们姐弟俩却不大用,我们用的都是那两只好的,据说就是母亲的嫁妆,一直舍不得多用。到了晚上,那两只漏灰的火熜只好放在地上烘烘衣服鞋子,而那两个好的就要被母亲塞进被窝给我们烘被窝,烘得整个被窝里暖烘烘的,烘得我们开始做充满阳光的美梦了,母亲又悄悄地把火熜从我们的被窝里拎出来……
母亲的这两个陪嫁火熜的外壳只是一些差不多粗细的篾黄编成,也没有经过什么后期加工,也就没有什么让我们可炫耀的地方。可是这两个火熜却成了我和弟弟整个童年里过冬的随身物品,也是我们冬天里的很多快乐所在。
雨雪天里,我们会无所事事地拥着火熜呆在家里,或站或坐地听那些来到家里的大人们聊天。火熜一会儿被我们笼在手腕,一会儿被我们垫在脚下。记得那时候冬天里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三爷说故事,大字不识几个的三爷却有着一肚子好听的故事,说远古说眼前,说鬼神说自己,说"四书五经"说《推背图》说"三国"……直说得整间屋子里荡漾开了一股子臭味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脚底下已经烫得受不了,母亲刚做好没多久的布鞋的鞋底都被火熜烤焦了……
孩子就是孩子,那时候的我们更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眼见得阳光已经晒到场院里,村子里的孩子就都拎了家里的火熜往太阳底下跑。冬天里还是炫耀自己家收获的好日子,山里娃们纷纷拿了家里可以烘烤的食物凑一块儿烘火熜,晒太阳。然后,就在暖烘烘的冬阳下,各种好吃的东西的味道开始升腾了起来,勾起了小家伙们肚子里的馋虫,也引起了一阵阵的大呼小叫。
冬天里的火熜上,除了山里娃或长冻疮或不长冻疮的手脚之外,还会出现这些美食:玉米、黄豆、番薯、马铃薯、粉干、年糕……
玉米和黄豆一粒粒地从口袋里抓出来,放在一个用铁丝一圈圈扭起来的小勺子里,然后放在拨红了的炭火里煨,煨得熟了,煨得喷喷香的,滤去炭灰,随手找两根小柴火棍儿夹了吃,吃得满嘴的灰却只觉得香,觉得乐。番薯在火熜里是不可能整个儿地煨的,大多是煮熟了又晒干的番薯片番薯条,烘得起焦起泡,烘得发软发香,吃起来咯吱咯吱的甜。马铃薯却大多整个儿地煨,挑个儿小的,时间要长,煨得熟了,扒开皮直接啃,香香的嫩嫩的,满嘴的热气腾腾。粉干和年糕却要到过年前后,粉干最省力,随手抽一根,直接往火里凑,遇见火的那一段一碰到火就胀了,卷了,拿出来就一口咬去,熟一段吃一口,那味道脆脆的,绝对与锅里烧的不一样,然后细细琢磨着又往火熜里凑……年糕却要放在火熜盖上烘,用盖子把火盆里的火拨开,拨得红艳艳的,然后盖上,再放上年糕,最好上面罩上一张草纸。等到一面烘得焦黄了,再翻一面,直到两面两头都金黄的才吃。一口咬去,脆脆的软软的糯糯的,也觉得比大人在锅里烧出来的可口多了……
冬天里的上学日子同样也少不了火熜,一人一个拎着上学去。起得晚了,火熜上可能还有这一天的早饭。到了学校进了教室,有几个学生就有几个火熜,都放在各自的书桌下面,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老师来了,也会拎来一个火熜,也放在桌子下面。上课的时候,一个个简单的心思都专心地围着老师转,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写字的时候写字。听着见多识广的老师说书本内外的知识和大山外面的世界,那股暖洋洋的气息从脚板心一直涌到四筋八脉,再冷的冬天,简陋的教室里也始终是暖暖的。
如今抱在手里的已经是更方便的电热水袋,童年时的那些温暖的记忆却始终如新。每年冬天我总有几天可以回老家拥着火熜和家人谈天说地,向儿子演示我那曾经的童年。然后就在某一天,就在同样暖暖的冬阳下发现:火熜还是山里的父老乡亲们更信赖的取暖工具,而我的鬓角却已峭楞楞地立上几根如雪的发丝——时间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流成了一条河,而心底里的那些温暖记忆却怎么也不会逝去,就仿佛母亲养的那只温驯的小黄猫,轻轻地软软地“喵”一声,空气里便都是暖暖的甜甜的气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