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育英学术节唱出“小班化教学研究”主旋律

作者:孔巧英 编辑:孔巧英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14-04-30 13:18:11

近日,嵊州市育英小学一年一度的学术节如期而至。

2014年育英学术节为期一个月,紧密围绕嵊州市教体局的“小班教学”和“高效课堂”两项重点,紧扣教研室提出的《区域性改进“百人规模学校”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开展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打造小班高效课堂”为主题的研讨活动。育英小学以学术节为平台,通过“教科研金点子征集、语文专题研讨、数学专题研讨、小班教学微型课研讨”等系列活动有序展开,拉开了“以小班化教学”为主题的科研序幕。

“金点子”征集:集思广益,营造良好教科研氛围

学术节期间,该校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教科研工作金点子”,从“如何有效积极地开展课题研究”“小班高效课堂之我见”等方面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有的以个人、有的以备课组为单位各抒己见。

从教科研“金点子”征集反馈表中可以看到,老师们发现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如对中年级班额较大的无奈,家长因外出打工等原因无法较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的困惑和思考等。同时,老师们也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对应策略。如有教研组长总结到:教科研往往停留在上课、讲座等形式,这是很有必要的,效果也明显,但老师们也希望有更轻松的形式,如自由组织的小沙龙,小讨论等,或许会更有想法。语文组孙晶老师关于小班中的小组学习如何提高实效,防止流于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组织到位,其次要求要细化,最后评价还要有指向性。这样,小组学习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小班教学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专题研讨:寻找“诚实、简单、快乐”的本色课堂

3月27日,育英小学举行了第三届学术节开幕式暨嵊州市小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嵊州市相关课题组成员、市小班联盟学校相关老师和育英小学的全体语文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陈丽君老师“倾情加盟”。

活动中,育英小学的陈英和孙晶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父亲的菜园》和《草房子》的导读课。陈英老师充分展现了教研组《批注式阅读》这一绍兴市级获奖课题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评、师生对话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孙晶老师则从“课外”入手,通过画面的欣赏,文字的品读,结合小组合作,探索多种激趣策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曹文轩文字的“纯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后,语文特级教师陈丽君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点评,并作了《转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提升》的专题报告,她以“语文课是诚实的、简单的、快乐的”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应以真诚对待学生,保持学科的本色,要学会抛砖引玉、串珠成链,真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数学教学专题研讨:“小班化”亟待课堂教学的转型和重建

4月3日下午,小班数学专题研讨活动如期举行。该校邀请省教研室教育质量评价部部长方张松老师指导,嵊州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钱再祥老师,市相关课题组成员、市小班联盟学校相关老师和育英小学的全体青年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首先由该校低段数学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孔老师上了二年级“推理”一课。孔老师通过游戏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小组、同伴合作学习活动,来体现小班化教学。之后,方张松老师的精彩讲座《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转型与重建》也从“推理”这个教学内容入手,他说:推理这一内容,不一定只能上成数学课,也可以上成语文等其他学科。由此,他讲到小班化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程整合”,之后他依次阐述了小班化教育还要解决的“教学组织”“小组学习”“班级建设”等几个突出问题。关于“小班化”,方老师强调到“小班化”是指一种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个别化”“适应化”和“多元化”教学,他鼓励老师们多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从教师的评价、作业的分层设计、小组合作的细致指导等方面全面体现小班化教学,重构儿童文化。方老师风趣的语言吸引老师们听得十分认真,他高屋建瓴又不乏实质性的指导,很好地回答了老师们心中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疑虑。

家常微型课研讨:小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和新方向

为迎接五月中旬的嵊州市二年级写字“头脑风暴”,争创佳绩,育英小学在教研室田晓军老师的引领下,首次在低段写字教学中尝试了家常微课研讨教学。经过多次探索,这种课题研讨形式逐渐清晰,“微”字优点得以凸显,受到老师们的喜爱和欢迎。

“家常”,体现的是研究的“草根”和常态。通过这种家常微课研讨,使老师们体会到“课题”本来自日常教学,“研究”本就在日常课堂中。尤其是小课题研究,更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草根”教师都可以做,同时也能做好的事。常态微课研讨引领老师从最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追求的是不增加教师负担却能真正为教学减负的研究。

“微课”,追求的是研究的“直接”和实效。说起课题研究,许多老师都有一点“怕”,怕整理研究结果的繁杂,怕一次次上研讨课的纠结。而“微课”是在“微”字上做文章,通过较少的时间快速的展现研讨过程,以直奔主题的研究形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实效。

本次学术节的“家常微课”研讨安排了各个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要求充分发挥小班额的优势,体现与50人以上大班额教学的区别。从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小班优质教学的目的。承担研讨课的老师们结合小班联盟教学共享周活动,多次进行了探讨,并将自己的微课研讨过程上传到小班教育研究联盟群中,供大家参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