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道上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攻克教育难题,推进全省教育沿着科学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和提高。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和开放
在中国,在浙江,过去一年,可以说没有比高考招生改革更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了。因为它政策性强、难度大、牵涉面广。为了积极有序地推进这项改革试点,取得社会最大公约数,我们在过去多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面向系统内外,多层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反复论证修改制订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9月,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省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了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围绕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我们及时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学业水平考试办法、选考科目考试办法等配套文件。多形式做好改革政策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举办新闻发布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微博答疑,到11个设区市进行宣讲,向师生特别是高一年级新生发放宣传资料50余万册。由于方案很好地彰显了选择性教育理念,扩大了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好评。一些媒体感言:“浙江的高考改革让‘选择’成为一道必答题。”
同时,已有各项招生改革有序推进。“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在高校的认同度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首次加入“三位一体”招生行列。首次实行重点欠发达县定向招生试点,安排浙江工业大学等16所省属本科院校面向我省文成等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定向招生,录取新生288名。启动了9个类别的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启动开展了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试点。还继续深化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招生试点,扩大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
研究推出中职教育课程改革。2014年,我们认真总结这些年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成果,借鉴深化普通高中课改经验,经反复论证,制订出台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这一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更好地适应高中教育融合发展的国际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切实增加职业教育选择性,建设既能满足直接就业需要也能满足继续升学需要,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赋予中职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和学制选择权。12月中旬,首批34所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出炉”,那些有着强烈改革意愿、勇于担当、专业优势明显的学校成为这场改革的“探路者”。同时普通高中课改接力深入进行,一年中评估认定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105所,其中一级特色示范学校45所,一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因课改成效显著脱颖而出;必修课走班教学由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全省有16所普通高中学校自告奋勇开展试点。广大教师群策群力,新增建设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477门,全省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累计达906门,师生访问量突破520万人次。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牛鼻子。在全省建立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这是当前情势下务实可行的一条解决路径。其中尤其是把交流的主要对象锁定在校长和骨干教师上,把交流的工作原则锁定在随迁人事关系上,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教师交流走过场、流于形式。通过上半年狠抓试点、积累经验,下半年全面启动、普遍推进,一年来全省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有11732人,其中校长1379人,骨干教师2091人,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占全省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20.7%,交流校长全部随迁了人事关系,交流骨干教师随迁人事关系的比例达到了79.1%。
教师职务评审权,在学校及教师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所关注。过去一年,省教育厅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勇于革自己的命、限自己的权、割自己的肉,在系统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人力社保部门支持,把社会普遍认为有着颇高含金量和关注度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中专学校高级讲师及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职称评审权,分别全面放给了高校和设区市。
着眼于提升浙江教育水平,扩大教育国际化和交流合作。这一年,全省新增加了自行审批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高职高专项目10个,获准正式建立温州肯恩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使越来越多的浙江学子可以不出国门受到更多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教育。通过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我省高校留学生比上年增长了23.3%,其中学历生增长了28.6%,外国留学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3%。浙江师范大学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硕士学位项目已在新加坡落地。浙江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提高。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浙江教育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希望,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幸福。
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省委教育工委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若干意见》,尤其是强化了校院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广大教师在育人上的政治责任。会同省委宣传部启动实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10项举措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0项举措。各高校加大文明寝室建设力度,全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比例已超过97.0%。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 携手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制订推出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通报制度。对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和切实措施。为了让学生能从小做到“人人会游泳、个个能自救”,研究增设并启动了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全省游泳联赛。全省中小学校卫生(保健)室年内实现了全覆盖。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本科高校突出抓学科,高职院校突出抓专业,这是这些年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抓手。过去一年,我们组织了高校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绩效中期评估工作,对我省建设的53个重中之重学科及人文社科基地近5年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排位情况进行了督查,以此推进学科建设对标管理,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建设水平。新一轮的全省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国际化专业已经启动建设。
加强学生学业管理和服务。以生为本,是教育和学校应秉持的第一理念,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把对学生学业严格管理贯穿始终和关心帮助指导贯穿始终,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的意见》,从强化课内外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建立健全学业预警和退学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从严管理学业的要求。出台建设“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加强和改进高校服务学生工作的意见,全省101所高校建立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办事大厅),努力把服务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着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益高低决定了学校育人的成败。在高校,我们筹划启动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强化课程建设质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评价。在中小学,继续推进减负工作。取消了小学3年级及以下年级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并对小学其他年级及中学学生统测次数和学生参与比重实行了严格控制。调整降低了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的教学要求,布置实行小学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督促各地切实做到“小升初”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学科文化性考试。与此同时,针对农村中小学校中出现大量班额在30人以下的“自然小班”现象,我们实施了“小班化”教育试点,目前已有30所学校被列入省里主抓的改革试点学校,正着手从课程建设、校本研修、教学变革、教学评价、师资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制订出台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着意改革师范类招生和培养制度,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希望藉此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增强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适应性。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质量管理,从加强教师选课指导、建立培训质量反馈制度等6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各高校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2013—2014学年进行助讲培养的青年教师有3717名,培养覆盖率达到了97.0%,考核合格率达到了98.6%,助讲培养生师比为1.2:1。
另一方面,把师德建设进一步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分别制订出台了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化日常督促检查和惩处,并在评职评优评先中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开展第11批省特级教师、第2批省高校优秀教师和中小学师德楷模的评选工作,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
还争取省政府同意,会同省人力社保厅、财政厅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激励偏远地区教师在农村安心从教、长期从教。研究完善成人教育教职工职称评审工作,建立符合成教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审制度,使成教教师职评渠道更加通畅。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殷切期盼,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追求。2014年,我们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浙江教育公平迈上了新台阶。
义务教育公平基础更加牢固。省教育厅认真督促首批已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地区特别是教育经费未达到要求的县落实整改要求,完成了第二批58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其中42个县(市、区)已于12月中旬通过国家督导评估。继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一年来新审核通过标准化学校883所,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已达到72.4%,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再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我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已达到小学610元、初中810元。推动各地加快建立解决随迁子女读书与居住证挂钩制度,改进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加大治理择校乱收费力度,到去年秋季招生时,全省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零择校”的县(市、区)达到了88个。那种靠拼权、拼钱择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就近入学、按学区入学成为了义务教育新常态。
着力解决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教育厅指导和督促各地按照“整改审批一批、规范改造一批、取缔停办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积极稳妥开展无证幼儿园整治工作,一年来全省无证幼儿园减少了928所。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全省幼儿园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比率已达到74.0%,比上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还重新修订了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和标准,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面向2014至2016年,分别制订了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筹划了新三年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积极服务“五水共治”和产业转型升级
教育与经济社会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服务地方发展尤其是“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等重大战略决策,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实现教育自身更好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
这一年,我们加大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建设的推进力度,全省产学研联盟中心已达到13个,基本实现了对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全覆盖。从相关高校遴选进驻各联盟中心科研人员40人,组织高校专家566人次与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达成合作项目57个,联合企业申请获得政府科研开发项目54个,研发经费7694万元。完成第三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同时指导一二批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编制完成了发展规划。浙江大学协同创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设了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放眼浙江,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高校学者与专家进入企业车间、走到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写在生产车间中、写在农林大地上。
我们继续积极发动有关高校、中职学校设置家政服务专业及家政服务方向,一年中参与招生高校达到25所,设立家政服务和护理类专业及方向14个,安排招生计划6100名。推动各地多形式开展家政和护理人员培训工作。针对全省三年扫盲计划进入攻坚阶段,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年来全省66万余人参加了扫盲培训,其中42万余人已完成脱盲。
倾心呵护校园安全稳定
世间一切,没有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值得维护的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大学,千万学子置身其间,让他们健康安全成长是教育难以承受又责无旁贷的重任。
2014年,我们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安全尤其是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工作,组织数十万中小学教师深入几百万学生家庭,开展“中小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暑期家访活动。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已建设完成校园加热保温饮水设施并投入使用的学校有1618所,占学校总数的30.0%,让学生随时都能喝上常温水、放心水。
对高校,我们按照新的标准和要求,完成了对新一轮首批24所高校的“平安校园”等级评定,推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心下移,篱笆扎得更紧。省教育厅对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乱象”不打马虎眼,及时制订出台了规范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强化高校在承办各类继续教育中的办学主体责任,严格招生管理,确保办学秩序稳定和办学质量;对查实的相关高校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了通报,并酌情扣减其成人教育招生计划。
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我们相信,只要全系统齐心协力、相向而行,201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定会胜利前行,圆满收官“十二五”教育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教育发展,浙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将走向一个新的境地。
推荐新闻
- 1
全省校园安全工作现场会暨校园安全协同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
教育之江
- 2
王浩调研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之江
- 3
暑假到,“官方带娃”模式再开启!第一天孩子们过得如何?走,探班去
教育之江
- 4
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
未知
-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异地过年是否可以成为常态?
未知
- 6
建党百年献礼 传承红色基因 浙江教育出版社送你一份书单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