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提笔“绘”字,书“写”童心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前书写技能的策略

作者:龙游县端礼幼儿园 周奕哲 编辑:龙游县端礼幼儿园 周奕哲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2-08-19 12:36:59
        我国对发展幼儿前书写能力十分重视,《3-6岁儿童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由于幼儿书写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半-5岁半,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中班阶段。因此,我进行了“在绘画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前书写技能”的教育研究,通过绘画活动持续引发中班幼儿的书写兴趣,从发展相关基础能力入手,重视训练幼儿掌握与前书写相关的一些能力,从而培养前书写技能。

    一、提供充足材料,满足幼儿的写画愿望

        《指南》中指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布置活动室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教师要提供有情、有趣的绘画书写材料,让幼儿乐于勾、描、涂、画 ,帮助幼儿精细动作能力和视动结合能力的发展,展示各种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包括民间艺品、中国的甲骨文(简易能体现幼儿认知范畴内的一些文字)以及汉字的演变等,并定期更换,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中班孩子对书写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求异、好奇心是儿童的重要特点,一成不便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形式,只会使孩子感觉索然无味,而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及形式则能刺激幼儿操作欲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如果采用单一的用笔写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我采用多种书写形式和材料,如树枝和沙子、水彩颜料、棉签、刮画等。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前书写的任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各种样式、不同颜色的笔,老师正确有效的指引幼儿的绘画姿势,就很容易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绘画姿势并自认而然的养成了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先入为主的过程中,减少了后续教学中纠正困难现象的出现。

        1.学执笔。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树干变歪了,太阳变扁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握笔姿势不对,中班孩子在握笔时常常表现出笔拿得很紧,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在绘画前,我先让孩子做手指操,放松手部肌肉,再将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圆圈,其余三只手指屈入手心处,把画笔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间,拇指和食指的关节必须弯曲,这样把笔拿一会,跟着把他的中指移到铅笔后面,以支持笔,然后借着手臂的移动,在纸上乱涂,这样会帮助他记住手指的位置。

        2.学坐姿。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利用儿歌,提醒幼儿在书写前要先摆好椅子,然后将背挺直,把小脚并拢,两只手平放在写字桌上,左手按着纸右手握着笔,让幼儿摆好了这些姿势再开始画画,对幼儿进行巡回检查,并要求幼儿遵守纪律,在绘画活动时不能随便讲话,不能东张西望,直到作品完成为止。

        三、利用多种绘画形式,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要写好一个字,需要幼儿多种器官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因此,我从连线游戏——涂色——有规则的图画三个阶段进行,训练幼儿小肌肉群发展,眼睛和手的相互配合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最终训练幼儿控笔能力。

        1.按顺序连线

        首先,准备好画有许多小点的纸,请幼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初期可随意连接,注意线条的流畅,而后按顺序连接,向幼儿逐步渗透一些基本的书写规则。其次,可以让幼儿在规定的点起笔连线,限定笔画的起止,以达到控制笔画的目的。

        2.有规律涂色

        涂色看似很简单,把颜色填满就可以,其实要想把颜色涂均匀,不涂到线以外,特别考验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起初,幼儿在进行涂色活动时,常常出现以下问题:涂出线外、涂色杂乱、同一个地方画很多笔把纸画破,这都是因为控笔能力比较弱引起的。我要求幼儿在涂色时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起始笔与终点笔都是往一个方向一笔一笔的画,注意力集中,不反复涂色,在这种练习下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3.有规则画图

        当幼儿对前面的练习已经能运用自如时,跟着我开始让幼儿接受一些有规限的训练,我发现绘画中的线描画是通过点、线、面有规则的组合形成图画,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有规则画图训练。在起初进行线描画训练时,由于幼儿小肌肉群能力较弱,难度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例如刚开始可画梯子,先画两条垂直线(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太远,是在幼儿能画一笔的范围内) ,然后请幼儿从垂直线的一端开始,由左至右画一-横线,至另一条垂直线为止,必须小心不能画出两线的界外;换言之,笔划的始末都必须受控制。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增加难度,进行稍复杂的线描画活动。                                     

        四、结合绘画活动,掌握书写的创作技巧

        中班幼儿虽然认识一些文字,但是由于书写经验不够,对文字结构的不了解,导致在想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写不出来,因此我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一些新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造字或以自己喜欢的图案、符号、谐音字替代汉字等。在成人与他们交流讨论时能够清楚地表达,有的儿童会将某些固定的“替代”方式记录下来,重复使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策略。

        1.图案代文字

        在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会把不会写的字用相对应的图画表示出来,如在活动《冬天的秘密》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眼中的冬天用写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可是冬天怎么表示呢,有的幼儿说画一片雪花,有的说画一个小朋友在发抖,冬天里有什么呢,有围巾就画一条围巾,树叶落下来就画一颗大树,几片叶子落在地上,这就是用图案代文字的表达方式。

        2.符号代文字

        幼儿在绘写的时候往往会碰到不会写的字,而绘画有时不能简单快捷地表达意思,于是便可以让幼儿使用简单抽象的符号来代替文字。如横线代表平底上,波浪线代表流水,圆圈代表苹果,正方形代表石头等等。

        3.同音字替换

        当遇到一个文字,幼儿想不到其替代的图案或者符号时,可以利用这个字的同音字进行绘写。如:“刘”字,小朋友想不出这个字相应的图案或者符号,便可以利用“刘”字的同音字“流”“柳”进行绘写,用流水或者柳枝的图案符号替代“刘”字。

        案例:《猜猜我的名字》

        培养孩子的前书写能力,特别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第一阶段尤其关键。既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关,让孩子画得出来可以下笔,也要有一定的关联,让孩子自己记得住,让别人猜得出。我想到姓名这个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的元素,名字寄予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期望,虽然名字会有重复,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幼儿对自己的名字都比较敏感,通过汉字的创作技巧,把自己的名字写画出来。
 



幼儿名字画

 
1

 
2

 
3


表示含义

粥、国旗、盐粒

盆、落叶、雨滴

熊、螺号、雨滴

 
名字


周齐研


彭秋雨



        图1中的“粥”和“周”同音,这位小朋友用粥来表示他的姓——“周”字,第二个是国旗,“旗”和“齐”又是同音,第三个画的是一粒粒的盐,“盐”和“研”同音,所以这位小朋友的名字是“周齐研”。

        图2中,这位小朋友画了一个盆,第二个是黄色的树叶,秋天的时候才有黄色的落叶,黄色的落叶代表了秋天,第三个画了一个小雨滴,所以这位小朋友的名字叫“彭秋雨”。

        你能猜出图3小朋友的名字是什么吗?

        五、积极地评价与展示,提高幼儿书写自信

        1.教师的积极评价

        中班幼儿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但是他们的书写技巧还不成熟,所以老师要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隐含的大致意义。当他们画出一幅作品时,教师要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他们作品种的精华所在,一旦他们的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及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书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幼儿作品的展示

        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帮助幼儿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幼儿对作品的自我展示包括讲解和粘贴两种形式。

        幼儿的表现能力相对思维水平为低,有时他们的画作在成人看起来可能是非常难懂,在活动结束或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发地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可以借此抒发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表达意图。

        在活动时时常会发现,幼儿有时会试图自己把作品粘贴到展示版块上,这表现了孩子自主自愿的意想,这时,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鼓励,还需要推广,幼儿在分享自己感受的同时,又从其他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新的书写技能,提高自身书写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与反思

        在开展前书写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支持个体的阶段性发展,注意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指导重点应体现在激发幼儿对书写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使之以多种方式体验书写的快乐。

        其二,幼儿前书写技能发展具有个别化的特点。要重视支持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避免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偏向。

        其三,幼儿前书写技能的指导应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对于个别发展相对落后的孩子,将制订针对这些孩子的具有差异性的辅助方案,使每个孩子均能获得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