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
消息通知

请在登录后查看

参与投稿

参与活动

互动留言

农村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龙游县塔石小学 何华夫 编辑:龙游县塔石小学 何华夫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2-08-19 09:51:00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校两年来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此研究是为了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接轨,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  实践  研究  体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令人担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当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现我县教育局十分重视阳光大课间的实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青少年的健康。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学生健康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基于这样的想法,开展了两年的50分钟体育大课间活动。从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看来,我校的活动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师生、家长及同行中得到了高度评价,学校各项工作也因此良性循环。我们还在积极实践探索,丰富和创新活动内容、形式,使得体育大课间活动更适合农村学校实际,取得更大效果;也想以此研究,为当前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供一点有科学价值的数据和方法。
  
  (二)宣传发动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体育组、班主任为组员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在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为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50分钟时间。行政值周督查、班主任督促、体育教师督导,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负责评价各班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落实的监督评价,纳入班级月考核。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开好三会:教师会议、学生会议、家长会议。
  
  1.教师会议:全体教师到操场与学生一起参与身体锻炼,不挤占学生活动时间。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体育教师负责技术指导,值班教师负责安全维护,其他教师与任教班级学生一起锻炼身体。教师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统一协调。
  
  2.学生会议: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明确“健康的身体是保障有效学习的前提”;大课间活动安排:周二至周五开展大课间活动,明确各班级的活动内容(统一内容、轮转内容、个性内容)等。
  
  3.家长会议: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目的,要求家长为子女购买所需的“个性”器材,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及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三)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活动对象为全体师生,另一方面是指活动功能使得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品质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之一就是运动参与。只有运动参与的行为,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一是制度保证、内容吸引。大课间活动时要求全体师生参与,而且活动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既是活动的受益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二是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上力求全面影响身体。也就是说,在大课间活动中应力求使身体素质和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一方面尽可能选择那些对身体有全面影响的项目,如慢跑、跳绳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某一项为主,辅以其它锻炼内容或趣味性项目。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安排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遵循适宜的运动负荷。合理恰当地安排负荷量和强度曲线,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并确保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运动负荷的大小必须根据季节、活动对象等实际情况而定,合理安排锻炼和间隔时间,逐步增加、降低运动负荷,保证运动强度呈低——高——低的曲线,使得学生在上课时恢复到正常的脉搏。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保障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保障活动器材、设施安全,切实保障师生活动安全。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必须树立“安全第一”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器材,合理正确安排组织方法,排除安全隐患,防止运动损伤,切实组织好、指导好;对特异体质学生要进行排查摸底,给予区别对待;对活动安排要有安全制度保障。
  
  4.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场地及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场地设备、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一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有的放矢的安排内容和方法。二要一般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一般要求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区别对待是指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标准。
  
  5.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团结协作精神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安排活动内容要在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适当安排集体项目、竞赛项目,通过此类活动,能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辅以正确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严格遵守纪律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注意创设合理、和谐、温暖、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避免营造竞争过分激烈的、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景。
  
  (四)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
  
  我校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有18个班级,570名学生,49名教师,周二至周五课间活动50分钟。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先集中、后按指定区块分散。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结合起来,活动内容分统一内容35分钟、个性内容15分钟。统一内容为跑步、广播操、韵律操、1分钟跳短绳;个性内容为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而定,可以游戏、趣味竞赛、班级对抗赛如拔河、掷纸飞机比远、呼啦圈、橡皮筋等为内容。(附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表(1)                 

  
  三、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取得的效果
  
  (一)促进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在进行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应关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一些有地方特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运动项目引入校园。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两年来,随着排球、跳绳等运动的普及,学生的运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增长,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逐渐上升,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加强。
  
  表(2)     

  
  表(3)           

 
  
  (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主阵地,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乐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和实现体育锻炼生活化的重要渠道。除了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建设、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外,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最普及、有效的载体。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伴随着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管理等过程中逐步形成,更是在全体师生直接参与和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学校也不断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机制、模式、内容,并使之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实践以来,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跳长绳运动中,一小组12名学生互相指正、互相支持、愉快合作,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一分钟跳短绳时,两生一组、一跳一数的合作练习中,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大课间活动的篮球运动中,我们惊喜的发现,校篮球队队员自发的形成了“传、帮、带”的学习方式:高年级的学生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会的学生要将学到的技术传给不会的同学,主动承担了教其他同伴学习的任务,而且队员在一起主动商讨技术技能的学习,创新战术的运用,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比赛和班级对抗赛中,学生表现出相互关心,从排队、站位、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互相提醒,养成了良好的协调配合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学校范围内营造了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乐观开朗、竞争有序的育人环境。学校政令畅通,师生团结一致,卫生、纪律秩序比以前更好,文明礼貌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更加勤奋,学生面貌乐观开朗、自信阳光,师生的集体主义感、学校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如全县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上,我校的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团结合作,获得佳绩。
  
  (四)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体育课程改革中,知识技能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教育的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在师生关系方面,从教师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就给师生的交流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师生在运动的同时一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
  
  体育大课间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身动因,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体现了阳光体育运动“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主题。不少学生尽管在体育活动中汗如雨下,但乐此不疲,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饥渴,实现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
  
  表(4)         

  
  表(5) 
  
  
  (六)体育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跳绳和排球作为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经过实践,这两项运动在学生的普及面最为广泛,运动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几点反思
  
  (一)领导重视,时间、经费支持是保障
  
  加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物质保障,保证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认真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建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这是确保活动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前提。调整作息制度,延长活动时间,切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体育课的教学,还是其它体育活动,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实现新课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成绩
  
  在涉及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安排的时候,往往有体育教师、家长等提出:活动内容安排尽量要顾及体质健康项目。这一说法,其实质就是把体育大课间活动变相的成为应试体育,只会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在这两年实践的结果表明,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起到了积极影响。
  
  (四)安全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前提
  
  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学校要合理安排、有效组织,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各年级、班级在指定场地、区域内活动,场地器材要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活动现场有教师指导管理,防止出现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在农村尤其应重视冬季的活动安全,防止冰冻、雨雪天气带来的场地安全隐患。
  
  (五)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
  
  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组织管理要尽量考虑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延长学生真正投入到运动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活动开展应以是否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否满足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为开展活动的关键,其最终评价应着眼于学生体质的提高上。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杨贵仁,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
  
  [4] 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贾志勇,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个问题的解读,体育教学,2008(6)